【大陸社會觀察】北京胡同 老巷幽宅靜樹依

文/記者王秋韻、張漫子 |2022.10.15
5434觀看次
字級
2021年經維修後,北京市西城區白塔寺歷史文化街區的胡同全新亮相。圖/新華社
北京前門東區草廠四條胡同的雕花磚牆。圖/新華社
騰退修繕中的沈家本故居(上圖);2020年拍攝的沈家本故居(下圖)。圖/新華社
北京市南鑼鼓巷片區雨兒胡同。圖/新華社
雨兒胡同30號院內盛開的凌霄花。圖/新華社

文/記者王秋韻、張漫子

作為一座有著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六十多年建都史的古城,北京的面孔不只有寬寬的馬路和簇新的高樓。那些橫亙於老城裡,穿越了歷史塵埃的胡同,是老北京最具標誌性的特色之一。胡同裡的古樹老宅,沉澱了歷史的滄桑,蘊藏著遊子的舊夢,也承載著千年古都的鄉愁。這裡的一磚一瓦歷經歲月雕刻,於無聲處講述著古都的變遷。

從衰草離披到花木扶疏

許多人喜歡胡同,或許是因為這些縱橫交錯的京城脈絡為他們的創作營造了鮮活的靈感。作家老舍眼中的北京胡同,是少年時代的難忘記憶,艱辛卻有滋有味兒的日子;郁達夫文中的北京胡同,是悠然樂天的市井生活,「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恬淡愜意;沈從文筆下的北京胡同,是燈屏琉璃、寶玩填街的繁華景象……

隨著時代發展,北京胡同曾一度「衰敗、沒落」,不少四合院被相繼蓋成了氣派的高樓,弄丟了古宅老樹、閒花滿地的歷史記憶。

近年來,北京加大老城區改造力度,創新改造方式。二○一七年,通過《北京城市總體規畫(二○一六年~二○三五年)》,確定了老城不能再拆,在部分老城區,居民可以自願選擇「去或留」;留住居民利用騰退空間改善居住條件,裝配現代化廚衛浴等設施。

經過一番「繡花功夫」的修繕保護,曾經衰草離披、令人悵望的老胡同恢復了往日的煙火氣、文化味兒︱︱古都記憶甦醒了,「老巷幽宅靜樹依」的京華風韻回來了。

走進東城區南鑼鼓巷的玉河畔,彷彿一下子告別了鬧市的喧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人頭攢動的景象嘎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珠凝翠葉荷花動,瀲灧清波映碧天」的盎然生趣。流水潺潺、綠樹成蔭,行人的腳步在這裡緩下來,心也靜了下來。

順著河畔蜿蜒的石子路走進雨兒胡同,一條東西走向、不算寬敞的小巷映入眼簾。兩邊一水兒的青灰色磚牆,每隔幾步就是一個院落。院落有門檐、台階,門楣有吉祥的彩繪,門下有造型不一的門墩,門樓一般有雕花的牆磚,門面有精緻而絕不重覆的對聯。

院落間,藤花閃爍、花香蕩漾,從灰牆內伸出的老樹枝,彷彿時光的手臂,書寫著昔日的老故事。

雨兒胡同十三號院是齊白石舊居紀念館。高牆上透出的幾竿修竹,讓院內的靜謐與禪意隱隱瀉出,凝住來往行人的腳步。畫家齊白石晚年曾經居住於此,他許多「融前人精粹、取民風自然」的畫作也誕生於此。

「小園梅樹檐前雪,著我蓑衣數落花」,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鄭智威說,每當介紹館裡那些描繪鮮活生動世俗生活的作品,會不自覺地想起齊白石老人的這首題畫詩。對齊白石來說,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無一不可入畫。這種廣泛、平實的創作取材,和悠然安適的意境,來自胡同文化肌理為畫家鋪就的溫暖底色。

紀念館不遠處的三十號院,是最早修繕改造的院落之一。青磚灰瓦、朱門楹聯,石紋蒼老、花木扶疏。院內,七十一歲的老居民崇寶才坐在小院已經掛果的核桃樹下,細數著秋藤、冬雪、春雨、夏荷這些「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美景。

三十號院原為清代值年旗的雜物房,後來收歸國有,作為直管公房,給住房困難的職工家庭居住。一九八八年,崇寶才一家三口搬進三十號院的一間北向小屋。那時,總面積三百多平方公尺的院子裡,住了十四戶居民,每戶的居住面積也就十幾平方公尺。「這幾年,修繕改造後,我們四合院的溫情味兒、愜意勁兒回來了。」崇寶才說。

綠蔭之下,風動蟬鳴。「拆除了私搭亂建,陽光照進了我的屋裡,也照進了我的心。心情好了,我的身板也硬朗了。大雜院變成了我曾經羨慕不已的中式大院。」這位抗癌十年的老人的臉上皺紋舒展,眼裡閃動著光。陽光照在他的臉上和他身後的梁檐窗門上,院子裡樹影婆娑、花香陣陣。

一位作家曾說,撫慰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不是大修大建,而是在文化滋養下,普通民眾在尋常生活中對美生生不息的追尋。

修繕保留老房子的味道

「胡同」,意為小巷。最早見諸於文字的「胡同」出現在元雜劇中,取材於三國故事的關漢卿雜劇劇本《單刀會》中,有「殺出一條血胡同(胡同)來」之句。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北京到底有多少條胡同?據清末《京師坊巷志稿》記載,當時的北京城共有二千零七十七條街巷,其中直接稱胡同的有九百七十八條;二○○七年出版發行的《北京胡同志》記載,截至二○○三年底,北京四城區共存有胡同一千九百二十八條。

近年來,為在修繕過程中保留老房子的味道,北京研究考證自清乾隆以來的演變過程,恢復胡同的規制格局,重視四合院老材料、老構件的保護和再利用,用傳統的修復技藝代替了以往的大拆大建。


崇古厚今世代傳承 一磚一瓦都有故事

位於前門地區的草廠胡同,因舊時為積草之地而得名。這裡從西至東整齊排列著十條胡同,是北京保存最好的老胡同片區之一。清朝時期,百餘家會館在這裡形成特有的商賈文化,如今,亦有近千個院落坐落其中,承載著幾代人的鄉愁。

「胡同裡一磚一瓦都有故事。讓房頂結構或柱子保持通風乾燥的通風磚叫『透風』,家家戶戶有不同形狀的雕刻紋樣,有寶瓶狀的,寓意平平安安;有葫蘆形狀的,寓意福祿雙全;有喜鵲形狀的,寓意著喜上眉梢……」草廠胡同居民、六十一歲居民李彩仙娓娓道來。

位於大門底部,用來支撐門框、門軸作用的石質構件叫抱鼓石或門墩,不少四合院的門墩由工匠巧手雕刻了圖案裝飾,顯示著主人的門第和地位。最常見的兩種是箱型和鼓型的門墩,也就是常說的方形和圓形的。

「有一種說法是方形門墩兒是文臣家的,因為方形即箱型,取其諧音書香,表示自己是書香門第,也有人品方正的意思;圓形門墩兒是武將家的,代表擊鼓進軍,身先士卒……」這位在胡同裡長大的老北京津津有味地講述著。

到處是文化和情結

除了門墩,還有雕花磚牆、門簪門楣……胡同裡到處是文化和情結,讓宅院有了生命。

自去年起,因熱心腸、好幫忙而被街坊四鄰稱為「仙兒姐」的李彩仙,成為前門社區博物館的一名志願講解員,定期向中外遊客介紹老北京的文化肌理。「把這些有生命的歷史傳承下去,是我們這些老居民的責任。」

走進胡同深處,槐蔭掩映的老牆讓時光湧動,歲月的長河靜靜流淌,前來感受胡同風貌的年輕遊客身影隨處可見。在千千萬萬像李彩仙一樣的老街坊的熱情講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傳。

崇古厚今,興城利民。從草廠胡同向北,登上北京景山,俯瞰整座城市,明清時就形成的千百條胡同依舊縱橫交錯、脈絡清晰,在不斷持續的修繕改造中,古韻與新貌相融共生。名人故居、戲園會館、百年老字號、非遺博物館等歷史文化載體深嵌於胡同之中,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紅色文化穿梭流淌,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讓千年古都的精神力量更加充盈。

親手觸摸老北京

越過草木葳蕤的景山,就是筒子河圍繞的故宮。

曾經,故宮的角樓,是人們寄託對老北京思念不多的魂牽夢縈之處。如今,宮牆下的黃昏,依舊是帶著濃濃的歷史年輪、刻勒著歲月的痕跡。但人們會更多地在灰瓦青磚的四九城胡同裡流連,親手觸摸老北京愈來愈清晰、滿是煙火味的紋理,品讀歷史的故事、簽注時代的標籤,在心裡酣暢地感歎一聲:北京,我的北京!

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