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專題17】北京中軸線 古老都城設計的傑作 文/記者李斌、烏夢達、陳鐘昊、羅鑫 |2022.10.08 語音朗讀 48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京鼓樓展出「時間的故事」,以沉浸式數字展、交互體驗等方式闡釋北京鐘鼓樓。圖/新華社市民在三里河綠化景觀休閒。圖/新華社2021年拍攝的北京中軸線景色。圖/新華社北京中軸線上演「空間光影秀」。圖/新華社南中軸線御道景觀區內的公園。圖/新華社 文/記者李斌、烏夢達、陳鐘昊、羅鑫自永定門至鐘鼓樓長達七點八公里的北京中軸線,肇始於元,歷經七百餘年,是中國古老都城規畫設計思想在北京實踐的傑作。「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產生。」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描述北京中軸線。在修繕、疏解、更新中,中軸線和北京老城一起,在過去十年迎來新生:今年八月七日,在「二○二二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上,大陸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表示,擬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大陸二○二四年世界文化遺產申報項目。十月一日,伴隨《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施行,北京中軸線的保護納入專門的法治軌道。六百多年 鐘聲依舊渾厚一座鑄於明永樂年間,高五點五五公尺、重六十三噸的銅鐘,仍懸掛於北京鐘樓的券洞中。遇上特殊節慶活動,它還會被敲響。雖已六百多年,鐘聲依舊渾厚,穿越時空。日前,北京鐘鼓樓文物保管所舉辦一場名為「時間的故事」展覽,策展團隊對這座銅鐘進行了聲音採樣,並依據它的聲學性能模擬出在北京城各處聽到的鐘聲效果。已在鐘樓灣胡同住了六十八年的居民范來友戴著耳機,聽得入神。七點八公里外的永定門,鐘聲隱隱作響,沒入進出城門的車馬聲裡。自元起至清末民初,鐘鼓樓都是北京城的報時中心。「都城內外,十有餘里,莫不聳聽」,從鐘鼓樓向南︱︱萬寧橋、地安門、午門、正陽門、永定門……鐘聲穿越北京中軸線。定更與亮更時分,城門聞聲而開合,百姓聞聲而作息。鐘鼓樓向南約五百公尺,是與京杭大運河相交、建於元代的萬寧橋。仔細觀察會發現,兩側的橋欄杆呈現三種不同顏色。那些風化嚴重、顏色有些發黑的是古代漢白玉構件,其餘是一九五一年、二○○○年兩次修繕使用的石料。元代,這裡漕運密集、車馬如龍,周邊集聚繁榮商業,形成元大都「前朝後市」的城市格局。斗轉星移,現代交通工具依舊在古橋上行駛,周圍旅遊、餐飲、文創等百業俱興。文物修繕 工程相繼啟動北京中軸線申遺畫定的遺產區與緩衝區覆蓋了「老城」的六成,申遺是帶動北京老城整體保護復興的抓手。不久前,一場熱烈的研討會在北京市文物局舉行。來自遺產保護、法律、傳媒界的專家組成北京中軸線申遺專家智庫,就即將生效的《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各抒己見。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副主席、山東大學教授姜波認為,立法確立了保護的機制,也是向世界做出保護遺產的承諾。不只是該條例,近十年來,北京新版城市總規、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等出台,讓中軸線的保護工作有據可依。古人立下的「規矩」被注入現代智慧。理解這一點,也只需走上一座橋。二○二一年初夏,北京城建集團積水潭醫院新北樓降層施工團隊每拆一層樓,項目經理秦志良就會去一點五公里開外的什剎海銀錠橋上觀望。「銀錠觀山」是「燕京小八景」之一,是中軸線上山水視廊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十一層高的樓房擋住了遠處西山的部分山脊線,影響了在橋上「觀山」的效果。根據老城整體保護要求,這座高樓被降層。北京市政府參事、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唐曉峰認為,不僅要保護中軸線上的實物,更要「符合中軸線的精神實質」。北京故宮以東,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的皇史宬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皇家檔案庫,也是中國歷史上現存唯一一座磚石結構檔案庫房。二○二○年五月,皇史宬南院拆違工作啟動,今年七月底全部拆除完畢。作為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一處館址,這裡存放、展示著珍貴的民族記憶。百餘項文物修繕工程相繼啟動,深化歷史文化街區特別是老城平房區保護更新,積極探索文物活化利用……告別大拆大建,北京正在「重塑首都獨有的壯美空間秩序,再現世界古都城市規畫建設的無比傑作」。據了解,預計二○二三年初,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將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二○二三年下半年,國際遺產專家將赴北京考察;二○二四年七月,世界遺產大會將公布申遺結果。不當束之高閣的遺產 千年古都十年蝶變傳統中軸線向北延伸,鳥巢、水立方、國家會議中心、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直至燕山山脈;向南延伸,在建的南中軸森林公園,大興國際機場,直至永定河水系。中軸線延長線豐富了文化功能以外的國際交往、生態保護等功能,古代文明與現代文明在這條線上有機融合。擇中立國、象天設都,這是古人對於都城選址與營建的理念。從高空俯瞰,北京中軸線穿越故宮,形成一個「中」字;而它穿越北京城市的另一軸長安街,形成了一個「十」字。長安街及其兩端延長線承載著國家行政、文化、國際交往等功能。「十」更加包羅萬象、通達四方。現代北京城市的發展以這個「十」字為統領,古老中軸線確立的格局依然被沿用。從「中」到「十」,城市軸線與國、與都同向生長。「十」也是一種時間尺度。十年間,北京將老城保護與街區更新相結合,推動大量文物修復、背街小巷治理、申請式退租等工程;PM2.5年均濃度下降約六成,國考劣Ⅴ類水質斷面全面消除;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從人民幣三點六八萬元提高到七點五萬元。融入公眾文化生活如今的北京城,藍綠交織、山水相依,千年古都上演了一場十年蝶變。中軸線的保護與復興也得益於這十年。「中軸線不是一個被束之高閣的遺產,它是『活態』的,它就在我們人民的生活中。」呂舟說。正陽門下,曾經雜院林立的草廠三里河,如今水穿街巷,宛若「小江南」。六十四歲的居民丁淑鳳說:「老輩兒人說的『三里水巷繞前門』的美景回來了。」「八○後」設計師宋壯壯正籌備開一家以中軸線為主題的文創書店,地點就在「前朝後市」的「市」︱︱完成了立面提升改造的地安門外大街。目前,北京市正在認定並扶持一批中軸線書店,這類舉措也被寫入《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讓中軸線的保護進一步融入到公眾的文化生活中。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名泉歷史相得益彰 文旅交融打造品牌 下一篇文章 【大陸社會觀察】北京胡同 老巷幽宅靜樹依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4【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5退休之後2025.05.01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10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