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這場戰役,除了船隻數量不足,共軍情報蒐集工作也失靈,以為金門只有少數駐防兵力,且大部分是殘兵敗將,只要一登岸,國軍必如驚弓之鳥,四處逃逸。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共軍第二十八軍從第十兵團獲得消息,胡璉所屬第十九軍離開汕頭但動向不明,為防範這支部隊捷足先登,決定發起攻勢以杜絕後患。但實際上,早在十月二十二日,第十九軍就已經抵達金門南邊的料羅灣,縱使受阻於海面強勁風浪,延遲登島作業,但遲至二十四日晚上,已有半數部隊上岸完成軍事部署,其餘部隊也正準備登岸。
二十五日凌晨,國共兩軍在金門爆發戰事,共軍未熟悉潮汐變化,導致船隻在搶灘登陸後全部擱淺,部分船隻遭到國軍預埋炸藥、地雷破壞,剩餘船隻也被海、空軍炸毀,使得對岸共軍缺乏船隻航渡至金門,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乘船渡海至金門的共軍,登陸後立刻與駐防的第二十二兵團、第十二兵團以及裝甲戰車短兵相接,隨著國軍第十九軍增防,以及後續海、空軍馳援,在三天內迅速圍剿共軍獲得勝利,突破國共戰爭以來的頹勢,大振軍心士氣。
觀察共軍在金門之戰全軍覆沒的因素之一,是未能掌握精確的情報,因而錯估情勢,導致戰術運用錯誤。共軍襲擊金門時,正值國軍整體兵力最為豐沛之際,兩軍對峙人數懸殊,加上共軍缺乏船隻、後繼無援,注定黯然吞下敗仗。相反地,國軍在金門戰役中情報蒐集得宜,且能適時調整戰術,才得以徹底殲滅共軍,確保日後金門與台灣的持續發展。
一場戰爭不僅是軍備武器的競賽,也攸關情報戰術的應用。戰場上,情報蒐集工作十分重要,若能隨時掌握敵軍動態,才能夠知己知彼,百戰百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