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動靜時間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2022.10.11 語音朗讀 36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人的身體心行,要「可動可靜」,也必須「能動能靜」;吾人的心意,要「能動能靜」,也要「能靜能動」。圖/unsplash 文/星雲大師吾人的生活,有「動」的一面,也有「靜」的一面。動的一面,表示自己有生氣、有活力、有奔放、有發展,能和社會大眾融和在一起;靜的一面,有安然、有輕鬆、有自在、有寧靜,有自我享受的樂趣。有的人,能動不能靜,只要一靜下來,他就會無所事事,不知如何是好。每天都希望在「動」的當中,才能安排自己,所以,爬山游泳之後,還要再去打球,還要再去到處找朋友聊天。一天當中,睡眠之外,他幾乎一刻都不能「靜」,他享受不到生活的寧靜,多麼可惜啊!圖/unsplash有的人,能靜不能動,常常一個人自我關閉、獨坐、冥想;生活中,頂多閱讀書報、聆聽音樂,對於活動,他不樂於參加,他的人生就像枯木死灰一般,顯得太沒有生氣了。其實,就算是參禪打坐,在「靜」坐之後,也要起來行香、禮拜,以活「動」筋骨;即使是誦經、念佛,在聲音的「動」態之後,大修行者也會要你有些閉目、禪思的時間,讓你享受寂「靜」的安樂。所以,動靜其實是不可分開的。當動的時候要動,當靜的時候要靜;能動能靜,才是正常的生活。「靜如處子,動如脫兔」,如果不當動的時候妄動,則如戰場上的戰事,後果不堪設想;不當靜的時候,如果一定要安靜,這是表示自己處理生活的無能。所謂「動中乾坤大,靜裡日月長」。人生要能夠在「熱鬧場中作道場」,也能在靜態的世界裡享受「繽紛燦爛」;不如此,則是不懂得人生的意義也!圖/unsplash「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是沒有把握好動靜的時間;「青春已逝,勞力不再」,即使想要爭取時間,也不易有所作為了。所以,吾人的身體心行,要「可動可靜」,也必須「能動能靜」;吾人的心意,要「能動能靜」,也要「能靜能動」。甚至更進一步的,身在動,心能靜;心在動,身體安然。身心在「動靜」裡都能夠有所安住、有所安排,人生才能處處安然,時時自在啊!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前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17】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 48 興辦學校有我一份2-2 下一篇文章 【星雲大師全集117】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49 助學的意義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3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4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5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6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7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08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2025.08.1709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2025.08.1610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2025.08.16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 4-1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從善如流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⑭星雲大師全集⑲【佛教管理學②】佛法的管理法⑬ 作者其他文章【延伸閱讀】心靈的文明【延伸閱讀】微笑之美【延伸閱讀】自在人生【延伸閱讀】拿捏分寸【延伸閱讀】妄想與理想【延伸閱讀】煩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