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情境】催眠治療有何魔力

 |2022.10.09
5164觀看次
字級
催眠有悠久的歷史,而今催眠已成為一種臨床治療法。圖/BBC

文/本報綜合報導

1970年,大衛‧斯皮格爾(David Spiegel)是美國麻塞諸塞州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醫科實習學生,他的醫學實習還包括臨床催眠治療課程。當時一位年輕哮喘患者的醫療組已經為病人注射腎上腺素來擴張氣管,但女孩的哮喘並沒有平息,斯皮格爾也束手無策,於是問女孩:你要不要學習一下深呼吸?

女孩點頭同意,於是成為斯皮格爾採用催眠療法的第一位病患。按照課程訓練,一旦進入催眠的恍惚狀態,就可以對女孩作出語言暗示,也就是催眠療法的「有效成分」,這通常是一段精心設計的說詞,能夠讓病人出現身不由己的反應。斯皮格爾對這位病人說:你的每一次呼吸都會變得更深、更輕鬆。

斯皮格爾這即興的說詞起了作用,不到5分鐘,女孩的哮喘停止,呼吸變得很順暢。對斯皮格爾醫生和哮喘的女孩,這次的催眠治療對他們日後的人生規畫影響甚巨。女孩長大後成為呼吸治療師,而斯皮格爾則開始了催眠臨床治療的職業生涯。

 催眠暗示慢性疼痛會消退,若產生真實的效果,催眠就會成為有價值的治療法。圖/123RF

催眠是否有療效

乍看之下,催眠似乎只是一種心理現象,並無實際的生理變化反應。但令人感興趣的是,催眠術竟然可以產生真實作用。進入催眠狀態後,精神集中傾聽暗示指令,對某些人而言,催眠的暗示就能夠弄虛成真。

當進入催眠的人被暗示手臂會自行揮動時,其手臂果然就不由自主地動了起來。被催眠的人被暗示交叉的手指不能分開時,其手指就真的如同被膠水粘在一起,無論如何都分不開來。當被暗示認不出鏡子裡的自己時,他們看到的鏡像,就是一個陌生人在做著和自己一樣的動作。

如果暗示慢性疼痛會消退,或者焦慮會逐漸消失,並且產生真實的效果,催眠就會成為一種有價值的治療方法。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用催眠治療疼痛、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分娩壓力、大腸激躁症等病患是有效的。

 當被暗示認不出鏡子裡的自己時,所看到的鏡像就是一個陌生人。圖/BBC

催眠術歷史考源

催眠術在世界各地許多文化中已存在了好幾百年。從非洲傳統的巫醫,到西伯利亞、韓國和日本的薩滿教,以及北美原住民的傳統醫術,都存在讓人進入神思恍惚的催眠狀態以治病的作法。

後來這種心理催眠的方法傳入歐洲和北美,也就是現代西方版本的催眠法,其起源可追溯到18世紀晚期。1775年,德國醫生弗朗茨‧梅斯梅爾(Franz Mesmer)推廣生物磁學理論。他相信有一種看不見的磁流體在人體內流動,影響我們的健康和行為。

梅斯梅爾把操縱這種流體作為自己的職業,經他改良後發明一種「梅式催眠術」( mesmerism)的治療法。梅斯梅爾在維也納和巴黎行醫時,只要他凝視病人並全神專注於病人,有時做一些動作,比如用手從肩膀到手臂觸摸病人,就會產生療效。梅斯梅爾很快就因他的發明而聲名大噪。

 就在醫生探索催眠治病潛力的同時,催眠術也開始走向舞台。圖/BBC

醫療或舞台表演

儘管梅斯梅爾醫生名聞遐邇,但他的生物磁流論很快就退流行,不過他探索的催眠現象在19世紀獲得關注,並有了一個新的術語:催眠。一系列傑出的醫生相繼研究關於催眠的理論,將催眠與梅氏催眠術作區隔。

最著名的是當代西方心理治療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根據一些病人的病例作出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分析。不過弗洛伊德後來放棄了催眠療法,轉而採用「自由聯想」技術,但這是在催眠療法奠定西方心理療法基礎之前的事。

然而,就在醫生探索催眠治病潛力的同時,催眠術也開始走向舞台。一些裝神弄鬼的催眠師在歐洲行走江湖,在舞台上表演如何擺佈被催眠者,暗示他們模仿動物的行為,或變成僵硬的木板,或是看到顯靈。在19世紀80年代,關於催眠的爭論逐漸升溫,一些國家開始制定法律,對催眠的使用作出規範。

近年來,專業醫生和江湖催眠師的定位仍未得到解決,許多學術研究者和臨床從業人員都認為,催眠療法是有風險的,因為江湖術士阻礙了催眠在醫學上的廣泛應用。但隨著愈來愈多關於催眠臨床療效的文獻,和催眠在大腦作用機制的新見解,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已逐漸為催眠療法正名。

 催眠的暗示可以讓被催眠者產生非同尋常的深刻體驗。圖/BBC

大腦催眠實驗研究

關於催眠,著名的斯特魯普實驗(Stroop test)提供了一些證據。在實驗中,把一個顏色單詞用與其詞義不符的另一種顏色寫出,然後讓參與者辨認這個單詞的顏色。例如,單詞是「紅色」,但書寫的墨水卻是藍色,另一個紅色單詞則用相應的紅墨水書寫。

實驗結果顯示,參與者準確說出前者是藍色所用時間要比說出後者是紅色的時間長一些。但是如果參與者被催眠,暗示他們不認識字,這時字詞成了無意義的形狀,他們就會很快地認出與其詞義不相符合的顏色,因為他們不再被詞義所分心。

意識能否被控制

從最近幾項整合研究分析顯示,在緩解疼痛感的治療方法中,催眠法優於一般治療。既然醫學實驗發現催眠療法有效,為什麼催眠療法成為主流醫療的過程如此緩慢?事實上,大多數對催眠療法持保留立場者,不是因為這種療法缺乏科學實證,而是對被催眠者身不由己的反應感到擔心,並有誤解。

不過,人們是否真的可以在催眠狀態下做出違背意願、身不由己的事,實驗並未給出明確的答案,儘管在學術之外,確實有用催眠做壞事的案例。同樣地,作為一種醫學治療手段,催眠與其他治療工具有共同之處,就以注射針頭或手術刀來說,如果誤用了,極有可能造成巨大的傷害,但在專業醫生的手中,就會是解救病痛的醫療工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