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哈佛大學的物理學家成功開發一種離子電路(ionic circuit),這種處理器的運作基礎是水溶液中帶電原子及分子的活動,有別於固態半導體的電子;研究團隊宣稱,這項發明具備顛覆神經網路(neural network)運算領域的潛力。
神經網路是人工智慧(AI)的一種運算方法,意指教導電腦以類似人腦的方式來處理資料,使用類似於人腦分層結構的互連節點或神經元,建立一種可讓電腦從錯誤中學習並改善的系統,因此能嘗試以更準確的方式解決複雜的問題。
哈佛大學約翰保森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Harvard John A. Paulson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的物理學家鄭宇彬(Woo-Bin Jung,音譯)表示,離子電路處理器傳輸信息的方式更接近大腦,可能是邁向「類腦運算」(brain-like computing)的重要一步。
鄭宇彬發表在《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期刊的論文表示:「水溶液中的離子電路,把離子作為處理信號的電荷載體,這種能夠進行模擬運算的離子電路,是先進的水性離子學的重要進展。大腦處理各種信號的機制,是稱為離子的帶電分子在液體介質的運動,這極為複雜,也難以複製,但我們認為,讓離子在水溶液運動,可以進行類似的運作模式。」
報告指出,目前離子電路晶片的運算速度,比矽晶片的速度慢,但這種創新的電路仍具備一些優勢。
例如:離子可以從多種分子中產生,每個分子具有不同的特性,運用的方式更廣泛;若最終證實可實際應用及商業化,很可能顛覆晶片產業。
鄭宇彬與同僚設計出功能性的離子電晶體(ionic transistor),由電極的「靶心」(bullseye)排列組成,中心有一個小圓盤形電極,周圍有兩個同心環形電極。電晶體是一種半導體器件,用於傳導及絕緣電流、電壓,是開關或增強信號的裝置。目前,研究團隊已成功把數百個電晶體組合成一個離子電路。
離子電晶體與含有醌分子(quinone molecule)的水溶液接觸後,施加在中央圓盤上的電壓,會在醌溶液產生氫離子電流。同時,兩個環形電極能夠調節溶液的酸鹼,從而增加或減少離子電流。
神經網路涉及「矩陣乘法」(matrix multiplication)的數學演算,研究團隊因此設計16乘16的電晶體陣列,成為能執行矩陣乘法的離子電路,藉此模擬神經網路。鄭宇彬表示:「矩陣乘法是AI神經網路最普遍的運算模式,我們的離子電路便是模擬在水性溶液執行矩陣乘法。」
鄭宇彬指出,研究團隊正嘗試各種離子物質,例如:氫、醌離子,進行水性離子電晶體的運作,以擴大應用範圍。
他強調,這項研究的目標並非以離子技術與電子產品競爭或取代電子產品,而是希望達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晶片運算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