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林燕卿
曾經有一位身為教授的女性,為了照顧家、孩子,忙到焦頭爛額。她說:「我不想缺席孩子的童年,拚命地想和孩子相處,可是簡直要了我的命,而我的工作又如此費心,時時須念書、寫研究,需要更多的時間,這讓我衝突,因為我太愛我的工作。」
這樣的心情,不只在女人身上,也普遍存在男人的心中。他們了解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參與孩子的教養過程,可是社會一些規範、文化卻要求男人必須在工作上投入得比家庭更多,使得男人想將對工作的承諾轉為對愛的承諾變得如此困難。
這可從一些事情看到端倪,多數的男人會在自我介紹時,介紹「我是老師」、「我是律師」、「我是作家」、「我是師傅」、「我是經理」、「我是負責人」。這是男人介紹自己時說的第一句話,先把自己放在工作的世界裡,然後才談他的興趣,家人會是最後出現的。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失業對男人而言是個困境,這表示他失去了自我,他不能向別人說明他是誰。女人也會對一個失業的男人感到失望,甚至看不起。
記得有個例子,「公司倒閉,做先生的因此失業,之後一直未找到合適的工作。剛開始,做妻子的還會給予鼓勵,可是日子久了,整個生活的重擔壓在妻子身上,又見悶悶不樂的先生借酒澆愁,於是感到失望、憤怒,開始對先生咆哮,說得話也難聽了,做先生的感到被羞辱,反唇相譏,更出手打人,原本恩愛的生活不再,反成了仇人」。
對女人而言,情況則不同,即使她非常投入專業的工作,也不能取代她對家庭及家人關係的關注。她拋不掉妻子、母親的角色,縱然她失去了職業,順理成章回到家庭,也不會有困難,更不會遭到反對。男人和女人以不同的方式在公領域和私領域中平衡愛情與工作。
「我們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這個問題時至今日仍困擾著人們。有人說男人多以工作為重心,而女人為愛而活。這是男女不同的特質嗎?以工作來說,要的是精熟、成就、競爭、獨立;愛則充滿情緒、體驗、情感、分享、合一。如以這特質做討論,似乎也意味著,男人和女人看待世界的不同面,這差異使得男人和女人在整合愛及工作時,有非常不同的結果。
在家中,常看到媽媽是家庭的核心,爸爸則站在外緣。孩子吵架,先出來調解的是媽媽;有人打破玻璃杯,媽媽先衝出來看有沒有人受傷;進廚房燒飯的是媽媽,縱然爸爸的專業是大廚師。身為女人的無法理解,對方怎麼可能就坐在那裡,卻聽不到任何聲音;男人也不理解,為什麼不讓孩子自己處理就好,想吃飯,不一定要下廚,可叫外賣呀!幹嘛把自己弄得那麼累?
其實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坐下來釐清雙方的想要與需要,換一個生活模式,毋須和傳統思維的生活綁在一起,走一條適合現代生活的路。如:約定好共同分擔家務,如:須有一個人在家照顧孩子,則不以性別為主,而是讓有能力賺錢的人去工作,如果金錢許可,也可請人來代勞家務,留出時間陪伴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