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制衡中國大陸在印太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美國發起成立了「印太經濟架構」(IPEF)。
「印太地區」這個概念是在傳統的亞太地區納入印度洋沿岸和印度次大陸國家,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印度。不過,在剛於九月十日落幕的IPEF第一場部長級會議中,印度以「看不見好處」為由,表示不願參與談判。
除了印度對IPEF保持一定距離之外,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日前召開第二次IPEF戰略會議時,產業界代表明確強調,這項協議能否成功取決於成員國「是否能夠在新的貿易秩序中找到新的機遇」,這一點,IPEF的討論並未給予明確且肯定的答案;泰國也指出,印太經濟成員國迫切希望IPEF框架能給予所有成員國實際的經濟利益,但無可諱言的是,IPEF的發展方向完全是依據美國政府所制定的指導方針進行。換言之,IPEF能否有利於美國之外的其他成員國,尚有待觀察。
IPEF強調要建立與中國大陸脫鉤的供應鏈,但IPEF成員國在經濟上與中國大陸存在著緊密的關係,如澳洲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占其總貿易的百分之三十五、紐西蘭為百分之二十、韓國百分之二十四,東協國家也占一至兩成。總之,美國以外的十三個IPEF成員國,對華貿易的依賴度都高於對美依賴度;而且半導體、稀土、蓄電池等不可缺少的各類礦物,中國大陸占有很高的比率,美國想要改變重要物資依賴中國的局勢,短時間很難實現。
IPEF成員國與由中國大陸主導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重疊度高,因此要在這個區域建立「沒有中國」的經濟圈,存在相當的難度。
《日本產經新聞》就直言,IPEF能否成功,最重要的關鍵是美國以外的成員國能否得到實質的「好處」。就這一點來看,不涉及降低關稅、美國也未對夥伴國家提供市場准入的IPEF,對成員國的誘因相當有限。儘管美國商務部長雷蒙朵表示,未來幾個月將會致力推進IPEF成員國在相關領域的具體合作,但若是做為老大的美國不釋放些利多,IPEF的實質進展將相當有限。
而上合組織九月十五日至十六日在中亞烏茲別克第二大城市撒馬爾罕舉行年度峰會,因疫情關係三年沒有出國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但出席了該峰會,且與俄羅斯總統普亭進行面議。在俄烏戰爭已進行了近七個月且台海情勢不斷升高之下,中俄兩國領導人的會面,格外引人關注。
上合組織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區域合作組織,成員國領土面積占歐亞大陸的五分之三,人口占世界的百之四十五,影響力快速提升。更值得的觀察的是,此次上合組織峰會以「第二次擴容」為主軸,除了伊朗正式加入之外,觀察員之一的白俄羅斯已提出加入上合組織的申請,目前為上合組織對話夥伴的土耳其,也在這次峰會明確表達加入的意願;印度也是上合組織的成員國。
以一帶一路為核心的上合組織,規模正不斷擴大,讓向來被國際忽視的中亞地區得到發展的機會;中俄伊三國的合作也被視為是能源大國與製造業大國的強強聯手。
由此看來,東西方陣營各自整合、相互對抗的形勢已愈來愈明顯,後續發展令人高度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