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韋士塔
數位經濟快速成長,支撐這種新型態經濟模式的先進技術,仰賴龐大的資料庫、強大的運算能力及數據處理速度,這也讓資料中心的需求飛速增加。為了滿足串流媒體、雲端遊戲、加密貨幣挖礦等領域的需求,相關業者持續在世界各地建造數據中心,但據國際能源署(IEA)的資料顯示,資料中心通常消耗大量電力,已占全球能源需求約1%。
市場研究公司Arizton的調查指出,2027年時,全球資料中心冷卻市場的規模將達120億美元(約新台幣3791億元)。專家指出,資料中心的伺服器運作時會產生高溫,因此,這些設備消耗的能源,除了運轉時所需電力,還有散熱所需使用的冷卻設施。為了避免加劇氣候變遷危機,各國正積極研發讓資料中心設備降溫的環保解決方案。
位於日本最北端的北海道,以雪景聞名,此地也成為科學家建造資料中心的理想地點。研究人員已在北海道美唄市建造「白色資料中心」(White Data Center,WDC),以雪作為降溫工具,並把伺服器產生的熱能應用於其他領域,例如:為溫室、魚池供暖。
WDC的主任本間弘達(Kota Honma)表示,該中心在冬季降雪後把雪收集並儲存於絕緣保冷的土堆中。伺服器散發的熱能會把雪融化,水流則可冷卻為伺服器散熱的管道,並在資料中心周圍流動,把將溫度保持在25℃左右,透過積雪及IT熱能的調整,可把溫度控制在最合適的水準。
本間弘達指出,在日本新能源及產業技術綜合開發機構(NEDO)的資助下,WDC在2014年開始試驗以雪降溫,目前已把冷卻成本降低55%,「WDC完全使用自然能源進行溫度調節,不使用電力冷卻或以燃料供暖。與東京相比,在北海道建造資料中心的成本較低,維護所需費用也較少」。
北海道與雪密不可分,本間弘達表示,美唄市每年的積雪累計多達8~10公尺,須花費4億日元(約新台幣8700萬元)剷雪及移除,過去往往認為積雪妨礙居民的生活,但實際上積雪有很大的作用。
目前,美唄市與WDC合作,把積雪運至WDC;由於積雪的冷卻效率極佳,WDC準備伺服器數量從20部擴大到200部。美唄市府的官員也表示,儲存這些免費的降溫物品,可以創造商機;WDC把伺服器產生的熱能用於溫室種植蘑菇,也測試其他產品,包括芥菜、菠菜、咖啡豆,並嘗試養殖鮑魚、海膽及鰻魚。
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已在北歐國家設立據點,原因是這些地區的氣溫較低,有助伺服器降溫。
例如:臉書在丹麥奧登斯市(Odense)的伺服器中心,就利用室外空氣保持建築物涼爽,並把多餘的熱能提供給當地醫院;Google則在芬蘭建立一座資料中心,利用海水流經管道來冷卻伺服器,並訂下2030年前實現零碳排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