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31歲偶衣師陳詠淳從小對布袋戲情有獨鍾,常買戲偶回家拆解、自學做偶衣,靠著自己的摸索,逐漸成為偶衣師;他在創作之餘也投入教育,希望傳承這項技藝,引領更多人加入偶衣師行列。陳詠淳分享:
「技藝要傳承,不要怕人家學,若被超越了,代表要繼續進修。」
2
黃儀真出生至今從未剪過頭髮,今年她將北上讀大學,決定和媽媽一起捐髮,以行動溫暖癌友,並用嶄新面貌迎接大學;秀髮長達180公分的黃儀真分享,儘管捨不得留了19年的頭髮,剪下第一刀時差點落淚,但她深信:
「捨得付出愛的人,一定會得到更多滿滿的愛。」
3
彰化鹿港木雕師黃媽慶入行超過半世紀,工法精巧、獲獎無數,5月獲彰化縣府登錄為傳統木雕保存者;黃媽慶將自己的作品視為公共財,20多年來專注於全國巡迴展覽,把木雕傳統技藝展示給世人,他認為:
「一生只要能做好一件事,人生就圓滿。」
4
藝術家陳秀炘以獨特技法,描繪出觀音菩薩像的慈悲、飛天女的舞姿;從小喜歡畫畫的她曾向知名石雕藝術家陳松拜師學習,將動態石雕技法融入靜態創作繪畫中,藉由「動靜之間」的相輔相成,讓作品更立體、生動。陳秀炘說:
「只要手還拿得動畫筆,我就會一直畫下去。」
5
投入教育30年的張乃文,3年前從新北市三峽成福國小校長退休,今年考上丙級製茶證照,製茶和茶藝樣樣都學,甚至下田種茶、施肥、採茶;張乃文說,退休離開教職,才發現自己還有一身功夫,她說:
「剛投入茶產業,已經覺得收穫滿滿,人生的下半場,現在才剛開始。」
6
中國大陸山東青島「獨臂船長」徐京坤,2012年改造一艘長7公尺的帆船,開啟自己的首次遠航;此後,又多次創下紀錄,例如今年他獲得「朗姆之路」跨大西洋帆船賽的參賽資格,是該賽1978年開辦以來首位大陸選手。徐京坤說:
「我想讓年輕人們從我身上看到,原來憑藉著夢想和執著,人生也可以這樣改變。」
7
謝瓊儀畢業於中正大學運動與休閒教育研究所,擁有籃球、游泳、健力教練等證照;7年前,中正大學體適能健康促進實驗室承接「運動 i 台灣」計畫,謝瓊儀開始指導銀髮族健身、跆拳道,讓70、80歲長輩也能踢破木板。謝瓊儀認為:
「看到長輩的笑顏,是最大成就。」
8
美國加州一名航太工程師柏根(Bill Birgen)為了拯救便當裡沙拉,研發「SAVRpak貼布」,它會吸收容器的水分、保持食物乾爽;拯救百萬噸食物被浪費,拿下《時代》雜誌「2021年世界百大發明」。柏根鼓勵創業者:
「別一開始就嘗試解決全球尺度的大問題,相反的,去試著解決一個在地的小問題,並留意它的全球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