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四歲多的小明發現貼紙撕裂一角,手指頭無法撫平,因而放聲大哭;他的爸媽正在「幸福導師班」上課,兩人急著起身去安撫。
我制止他們,請他們安心在課室,我走到隔壁小房間,小明已經眼睛噴淚,喊著:「沒辦法!沒辦法!」
這個狀況是不滿、失落的痛苦,需要腦內啡釋放,讓身心舒暢。通常大人懂得去運動、去聽音樂,讓腦內啡源源不斷而出,而小朋友凡事正在起步,只能用最原始的求生本能,就是哭鬧;不理解的爸媽被惹怒,可能一個巴掌甩下去,小孩的腦內啡更是出不來,愈哭愈大聲。
那天,我用輕聲細語,加上兩個問句,小明馬上就擦乾眼淚,喜孜孜地再度進入貼圖世界。
這是「轉移注意力」策略。為了讓小明暫時忘掉痛苦,我問他:「我們可以怎麼救這張貼圖呢?啊!我想到一個辦法……」
我舉起右手的食指往破裂處,點、點、點……接著告訴小明:「輪到你嘍!」小明如法炮製,舉起手指尖,對準貼圖凹凸處,點、點、點。當我們以遊戲方式補救了貼圖上的缺憾,小明忘了剛才的哭泣,他努力用手指尖去補救。
這一幕,讓現場學員見識了「轉移注意力」可以解決小朋友的哭鬧。
讓世界變大
有位國中女生每天苦讀十小時,她立定志向拚第一志願。清晨起床就開始讀書,每節下課都不離座一直讀書,放學回家仍在唸,洗過澡還是拚命唸。讀書對女兒而言,變成痛苦不堪的事,彷彿掉入惡性循環的魔咒。
別人家小孩不唸書讓爸媽操心,他們家獨生女兒是過度用功而讓爸媽著急。主要是資優生出身的爸爸常提當年勇,全校第一名畢業,又一路考第一志願,再進最高學府,女兒也渴望步上後塵。
國中生女兒正值青春期,不是三言兩語就可以轉移她的注意力,要移除唸書這檔苦差事,讓腦內啡分泌而出,我建議媽媽︱︱讓女兒的世界擴大,讓她的人生不是只有一個選擇。
媽媽聽懂了,找到老公合作,鼓勵女兒參加「轉移注意力」的活動。例如:
一、參加暑期海外遊學團,見識到各國青年學子視野遼闊、動靜皆宜的生活態度。
二、參加童子軍露營活動,激發了女兒目中有他人、樂意團隊合作的能力。
三、出席青少年領袖營,激發了女兒即席演講,增強英語表達的興趣。
媽媽說:「女兒不再死讀書了,變得開朗又活潑。老實說,那年看她只會讀書,整天愁眉不展,我真怕她被逼瘋了。」
心靈的祕密基地
有位大學男生從幼稚園就有自己的祕密基地,其實就是一個大被單在客廳角落,布置成帳篷。小時候擺著小汽車、小玩偶、積木、繪本書……只要跑進去,爸媽一定不打擾,每次走出帳篷他就笑瞇瞇。
長大後,房間就是他的祕密基地。爸媽絕不會突襲闖入,也不會站在門外問東問西,他有絕對的、安全的、自由自在的時間/空間。
男生已唸到大二,他找到自行「轉移注意力」調整情緒的方法。他說:「古典音樂放出來,我的心就安定了;或者一人獨自看影片,人間煩惱瞬間被推開,這是我心靈上的祕密花園。」
沒錯!壓力來的時候,痛苦來的時候,我們都在學習「轉移注意力」策略,讓腦內啡自然分泌而出,儘速轉危為安、轉悲為喜,這不是很開心的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