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齡女常血便 醫:小心腸炎變腸癌 陳玲芳 |2022.09.15 語音朗讀 916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醒,不要輕忽潰瘍性結腸炎的腹痛、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腸腸出狀況,治療千萬不能輕忽!」小芸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兼有便祕宿疾,連續多年未改善,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不錯,豈料腹瀉卻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直到發燒昏倒送醫時、血色素不到正常值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圖/記者陳玲芳潰瘍不治療 大腸癌風險增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的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李柏賢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影響不僅止於腸道,部分病人會有腸道外「共病」症狀,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等。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腸穿孔,甚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圖/記者陳玲芳腹瀉提高警覺 拒被馬桶綁架病友小芸說,嚴重時,每次吃飯前,也都要先找廁所在哪裡、還要確定沒有人在廁所,當時生活簡直就是「吃著飯、想著馬桶」,連工作時都不敢吃東西。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發作,後來幾乎每年要住院一次,每次平均住院都要住兩周到三周,直到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病況獲得較好控制,終於擺脫年年發作住院的夢魘。「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前一篇文章 顱磁刺激術活化大腦顧心靈 制伏憂鬱症 下一篇文章 黃鼻涕流4年 齒源性鼻竇炎惹禍 熱門新聞 01【寬鼎畫語】 看不見的真相2025.11.1002巴黎佛光人 重陽敬老長幼同樂2025.11.1003鳳凰撲台 今明北東雨量恐紫爆 2025.11.1004南天健康日 身心靈課程吸引社區民眾2025.11.1005COP30揭幕 關注氣候人權與森林2025.11.1006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人間佛教國際化2025.11.1007巨型蔬果牆 行銷中台灣2025.11.1008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佛法滿人間 常不輕2025.11.1009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佛法滿人間 悲智雙運2025.11.1010【文化遺產】 走訪瀋陽故宮2025.11.1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寒士吃飽30 楊婷婭籲助弱勢慢性發炎易罹癌、失智 葡萄、花椰菜修復細胞歲末傳愛關懷弱勢 謝祖武任公益大使罕病病友創作 綻放希望黃豆浸泡過再加熱 去除凝集素不脹氣台灣首款本土咖啡 台農1號亮相 作者其他文章寒士吃飽30 楊婷婭籲助弱勢罕病病友創作 綻放希望大稻埕走秀 視障者展現自信更年力綻放 迎向第二黃金人生飲食調理養肺潤燥 立冬防咳、過敏立冬宜養腎固元氣 和緩運動避免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