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齡女常血便 醫:小心腸炎變腸癌

陳玲芳 |2022.09.15
916觀看次
字級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提醒,不要輕忽潰瘍性結腸炎的腹痛、血便、體重減輕等症狀。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腸腸出狀況,治療千萬不能輕忽!」小芸從20歲時開始嚴重腹瀉、兼有便祕宿疾,連續多年未改善,原本心想「趁機把大腸清一清」也不錯,豈料腹瀉卻演變成一天多次血便,直到發燒昏倒送醫時、血色素不到正常值一半,住院一個多月期間,經詳細檢查才確診為「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指出,「潰瘍性結腸炎」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一種,好發於20-40歲的青壯年族群,主要是因為人體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道過度及持續性的免疫發炎反應。

值得注意的是,潰瘍性結腸炎疾病症狀包括持續腹瀉、腹痛、血便、大便解不乾淨感覺等,並不具特異性,與大腸激躁症、感染性腸炎,甚至大腸癌等疾病症狀類似,以致部分患者未能警覺與及時就醫。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理事長王鴻源。圖/記者陳玲芳

潰瘍不治療  大腸癌風險增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李柏賢指出,發炎性腸道性疾病若沒有在早期接受有效的治療,好好的控制發炎,腸道就會因為反覆發炎、潰瘍,產生膿瘍、瘻管、狹窄、阻塞、穿孔或是癌症等嚴重併發症,進而需要切除部分腸道。

李柏賢表示,潰瘍性結腸炎影響不僅止於腸道,部分病人會有腸道外「共病」症狀,最常侵犯器官為關節、皮膚及眼睛,會造成周邊關節炎、壞疽性膿皮症、眼睛虹彩炎等。

潰瘍性結腸炎若未治療,不只影響生活品質,還會增加腸穿孔,甚至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導致大腸癌的風險,又比克隆氏症高。

目前健保針對中重度潰瘍性結腸炎給付多種生物製劑,病友可以和醫師討論使用的可能性,幫助盡早達成「停類固醇、規律用藥、黏膜癒合」等3大治療目標,找回快樂自在的生活。

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李柏賢。圖/記者陳玲芳

腹瀉提高警覺  拒被馬桶綁架

病友小芸說,嚴重時,每次吃飯前,也都要先找廁所在哪裡、還要確定沒有人在廁所,當時生活簡直就是「吃著飯、想著馬桶」,連工作時都不敢吃東西。因為潰瘍性結腸炎發作,後來幾乎每年要住院一次,每次平均住院都要住兩周到三周,直到接受生物製劑的治療,病況獲得較好控制,終於擺脫年年發作住院的夢魘。

「拒絕被馬桶綁架人生!」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學會呼籲潰瘍性結腸炎病友積極與醫師配合、規律治療,追求早日治療達標。同時,提醒民眾如有腹瀉、腹痛、血便、貧血和體重減輕等症狀持續三個月以上,應提高警覺,盡早就醫尋求協助,以利早期診斷與對症治療,避免腸炎變腸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