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癲癇研究團隊合影。由左至右癲癇科醫師周建成、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功能神經外科醫師李政家、台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劉浩澧。圖/北榮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藥物效果不佳的「頑性癲癇」患者,過去一直苦無簡易且有效的治療方法,近期「聚焦式超音波療法」,可望改變這個情況。北榮癲癇團隊相關成果,已於今年1月,發表在癲癇學界國際一流期刊「Epilepsia」。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帶領團隊進行為期一年半的突破性臨床研究,嘗試以「聚焦式超音波」治療頑性癲癇患者;初步證實,可將超音波能量安全地聚焦到癲癇發作點,同時也觀察到電生理訊號的改變。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指出,癲癇發作源自於腦部不正常放電,已開發國家每年10萬人中有50人發病,而開發中國家則高達100人。
癲癇患者中約有20-40%屬於對藥物反應不良之頑性癲癇(drug-resistant epilepsy)。根據2020年統計,台灣頑性癲癇病患列入身心障礙者將近5000名,大部分需要家人照護,承受發作伴隨的不適及意外風險,對於個人及家庭都造成巨大且長期精神、經濟的影響。
北榮神經醫學中心主任王署君(左)與癲癇科主任尤香玉(右)同台出席記者會。中為聚焦式超音波治療示範模型。/北榮提供
尤香玉表示,北榮癲癇團隊使用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技術,能「無創穿顱」、達到調節或阻斷大腦特定區域之神經傳導訊號(如癲癇發作症狀的訊號),而不造成輻射、感染、出血和組織破壞等腦部損傷。
相較於行之有年的侵入式治療,包括手術切除、射頻燒灼、腦深層刺激、迷走神經刺激及立體定位放射線手術等,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侵入性低,患者接受度高。
而侵入性較低的其他神經調節技術,如經顱磁刺激,經顱直流電刺激和三叉神經刺激,也因空間解析度差,不具專一性或腦部穿透力小,效果方面有其力有未逮之處。因此,低強度聚焦式超音波脈衝這種非侵入式治療同時具備安全性與精準性,可針對深部病灶治療頑性癲癇。
在2020年10月,北榮順利完成共6位頑性癲癇受試者的試驗後,翌年9月第二屆聚焦式超音波神經調控研討會,及同年11月的第七屆國際聚焦式超音波線上研討會發表初步結果。除了觀察到腦電波訊號於治療前後變化之外,部分受試者也出現腦波頻譜改變的情形,但受限於此先導試驗觀察期限制,仍需要後續更多受試者參與試驗,來「優化」治療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