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仁武高中國中部學生在師長的指導下,研究畸型菇,結果顯示不僅能食用,還具有觀賞價值,盼能商品化 ,加速推廣。圖/高雄市教育局提供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通風報蕈,畸不可失—發展食用菇類之型態變異栽培技術」是仁武高中國中部奪得全國中小學科展生活應用科學第2名的作品,研究指出,畸型菇不僅能食用,還具有觀賞價值,盼未來能量產並商品化 ,加速推廣。
升上國三的陳彥勳、周家為、陳紹齊在獲獎後,非常高興也感謝師長的指導,讓他們從繁複的研究中了解作物的變異栽培技術,也終見成果。
參與研究的學生指出,研究的目的是希望找出食用菇在黑暗、通風與否是否導致菇類有不一樣的型態變異。過去的菇類研究,普遍認為培養過程的畸形化就是「不好的」,但未有人探討過畸形菇,所以他們投入研究,但是菇類菌種難以存活,歷經多次研究失敗,經過研究內容的再修正與調整才有結果。
同學指出,包括金針菇、鹿角靈芝都有畸形化後更具有經濟價值的例子;所以同學反其道而行,使用逆境栽培食用菇,結果發現畸型菇不只可以食用也可以觀賞,希望配合將食用菇微型化的「扭蛋菇」研究商品化,期望未來加以推廣。
仁武高中國中部今年在全國第62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表現亮眼,勇奪團體獎國中組第一名,以及TDK基金會特別獎第一名;其中兩件作品成績優秀,分別榮獲國中組地球科學科第一名、國中組生活應用科學(二) 第2名。 去年第61屆中小學科學展覽,學校2件作品代表參賽也獲國中地球科學科全國第一,以及國中生物科榮獲團隊合作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