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袁葦(職能治療師)
多年前在醫院復健部工作的時候,服務的病患多為急性期住院的中風病人。
患者大部分是六十歲以上的長輩,腦出血後,身體的動作能力、認知、語言、吞嚥等功能或受到影響,比如說身體的左側或右側手腳不能動或不聽使喚,躺著無法翻身,坐也坐不穩,更遑論正常的行走。連吃飯穿衣洗澡,也需要他人的協助。
因而住院期間職能治療復健的目標在訓練患者基本的動作能力,並為將來出院之後,居家生活能夠獨立的原則來做準備。
坐姿平衡與站立平衡是非常基本的練習。我就這樣協助患者們一遍一遍練習這些動作。並謹記高齡長輩切忌摔倒,若不幸骨折後的長期臥床,無論在生活品質或者是照護上都會增加不少困擾,如再引發併發症,導致死亡的機率更是不低。所以,每次的練習,安全至上。
直到有一天,我遇上了一位年輕的先天性腦血管瘤患者阿強。他在出院前一周,對我說:「袁老師,我想練習摔倒,練習摔倒後如何站起來。」
呃,我沒有這樣試過,可以嗎?安全嗎?
當時阿強的血管瘤在腦中爆開,身體的右半邊癱瘓,所幸認知跟語言都不受影響,動作上也恢復得很迅速,在住院復健將近一個月後,站姿平衡已經恢復七成,並且能拄著拐杖行走。
阿強說:「出院後,白天都只有我一人在家,因為害怕摔倒,所以要練習,好知道怎麼爬起來。」
阿強的主治醫師告訴我:阿強的病況已經穩定,練習吧,注意安全。
我告訴阿強,我們練習吧,知道方法站起來,跌倒就不可怕了。阿強的勇敢,逼得我不得不陪他勇敢。
我們儘可能模擬實境,儘管可能會有肌肉拉傷、摔傷等風險。
護膝、護腕及軟性頭盔戴齊後,在治療室的軟墊上,我告訴阿強,快跌倒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讓重心往前,往前摔絕對比後腦勺著地安全,並且儘可能以比較有力的手腳撐住地面,減少衝擊的力道。
我們練了一次又一次:失去平衡的剎那、重心前移、趴下,用正常有力的那一側將自己調整回到跪姿,坐在地上找安全的支撐物讓自己站起來或坐回椅子上。
我將連續動作分解,讓阿強方便記憶每一步動作。並提醒他摔下去後不要急著站起來,先檢查自己有沒有受傷,再來判斷是要求救,還是要練習站起來?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得持續下肢力量與各種姿勢平衡感的練習。
阿強提出的「摔倒練習」,讓我日後對患者或學生復健與復能的治療計畫更全面、更完整。
這讓我聯想到同樣國土臨海的荷蘭,溺水發生比例卻不到臺灣的百分之十,因為荷蘭的游泳教育課程,教學內容會根據意外場景設計,不只要求游泳技巧,還包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因此學習到各類水中自救技巧。
即便後來,我轉戰社區學校領域,與師長對談並輔導各類情緒障礙、學習障礙等特殊學生,仍然覺得挫折後,能想方設法再站起來的「問題解決能力培養」與「意志力的鍛練」,是在補足孩子弱勢能力不足的同時,不能忽略的重點。而對於成績優秀的孩子來說,「刻意摔倒練習」可提高他們面對失敗的抗壓性,避免後續的心理問題。
「摔倒練習」結業後,阿強放心的出院了。也許未來在生活中不一定會真的摔倒,但是阿強肯定會更有信心地面對各種不平坦的路面、階梯、斜坡,就算偶爾失去平衡,也知道如何把重心調整回來,一步一步的往前邁開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