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說。整理/黃朵而
整理/黃朵而
大徹大悟很難,但每天有一點小小的開悟是可能的,每天想通一些小小的道理,一生中,就是不斷用心去開悟。各行各業的人在生命當中,都有所悟,也影響著周圍的人,來聽聽他們如是說……
01
陳勇延擔任新豐高中校長期間,自創另類百名榜「新豐故事銀行」,收錄學生故事並張貼在穿堂,一開始受質疑「小事有什麼好表揚?」但累積逾百則故事後,校園文化悄悄改變,學生都以就讀這所學校為榮。陳勇延認為:
「滿懷正向思惟,會伴隨你走過一切困頓。」
02
影視爆破特效師陳銘澤,曾參與製作《火神的眼淚》、《一把青》等台劇,也積極把好萊塢等級爆破技術引進台灣,今年獲「傑出影視聽工作者」肯定;4月因血癌離世的他,由遺孀顏彤瑋代表上台領獎致詞,她提到,陳銘澤曾被問過技術是什麼:
「他說就是奉獻,把知道的一切都奉獻出來,把你的全部奉獻給熱愛的全部。」
03
台東縣達仁鄉69歲排灣族人阮福龍,雖然生活困苦,仍努力教養3名兒子奮發進取,有兩人投身軍旅、一人當村長,讓他今年獲選為國防部憲兵指揮部模範父親;阮福龍表示,他沒有很大的成就,只有照顧好家庭、做好父親角色,他說:
「家裡不富裕沒關係,但要努力做對的事!」
04
日本藝術家小松美羽,作品大多以神獸為創作主題,創作媒材從銅版畫,逐漸擴展到壓克力畫、有田燒等,傳達深刻的沉思,以及對生死存亡之美的見解;小松表示,愈是在人類感到苦惱、艱困時代,藝術愈能開花、被需求,她說:
「我相信,藝術是不分人種、跨越語言障礙,能療癒心靈的,因此我努力創作。」
05
葉書妤在成為登山嚮導前,是個平面及影像視覺設計師,視爬山為吃苦;2016年她前往蘭嶼登頂海拔340公尺的小山,從此打開與山的連結;5年多來,葉書妤從登山菜鳥,到完成100多趟嚮導紀錄,始終不變的是初心。她分享:
「人生跟登山很像,沒有捷徑,也沒有對的路、好走的路,只要踏踏實實走好每一步,就一定可以走到。」
06
台北市士林區溪山實驗國民小學護理師王麗玲,不僅在師生健康上提供全方位照護服,更是關心弱勢學童;有名校友「小翔」罹患「全身性骨骼纖維化」,即便他畢業了,王麗玲都會邀集師長去探望,也多次協助小翔換藥。王麗玲表示:
「在山區小學工作,不僅讓能協助弱勢學生,也讓我更貼近這片土地。」
07
林易超是花蓮唯一提供到宅服務的牙醫,5年來到宅照顧逾100名患者;身為小兒麻痺症患者的他,每月都會拄著柺杖到偏鄉服務3、4次,未曾中斷;6月他將人生故事出版成書,義賣書籍捐助弱勢,並鼓勵牙醫後進接棒。林易超表示:
「只要健康許可,我會繼續做下去。」
08
中國大陸有一名殘疾畫家張俊莉,6歲罹患類風溼關節炎,8歲時全身85%的關節不能活動,10歲她開始用指縫夾筆,肩膀帶動手臂畫畫;34年來,她躺在床上創作300多幅作品,油畫功底愈來愈紮實,在7月舉辦個人油畫展。張俊莉分享:
「我相信命運,也相信命運是可以改變的。只要我盡力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命運就會走向我期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