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工藝 漯底阿嬤教編斗笠 王淑芬 |2022.08.22 語音朗讀 109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昔日盤商一輛腳踏車,就能載送一千二百頂斗笠。 圖╱記者王淑芬翻攝高雄市彌陀漯底社區發展協會,安排長輩傳授斗笠製做工藝。圖╱記者王淑芬漯底社區長輩竹編各式竹簍、竹器工藝品。圖╱記者王淑芬 【記者王淑芬高雄報導】「握緊帽胎、紮緊竹葉再以竹篾箍綁帽緣!」高雄市彌陀區漯底社區一群阿嬤正努力做著「瓜笠仔」(斗笠 ),希望這個曾經是彌陀風光的產業技藝,不要因為長輩凋零而失傳,而阿嬤們也多次受邀到學校做鄉土教學,讓年輕人領略工藝之美。八十三歲的孫汪月做起斗笠絲毫不受歲月增長影響,依然熟練,只見她將竹葉一片挨著一片紮緊,再以竹篾箍住帽緣,牛筋線壓縫固定竹片,一頂斗笠約二十分鐘就能完成。原來,孫汪月和先生年輕種菜務農,農餘手做斗笠還兼做盤商,接單出貨,一輛腳踏車可以載一千二百頂斗笠,是出單送貨的最佳交通工具。孫汪月說,一九六○至一九七○年代的彌陀有近百農家做斗笠,手腳快的農婦一天做數十頂並不困難,才會成就彌陀漯底(頂厝)一年近六十萬頂斗笠的出貨量。八十歲的佘美多說,斗笠有通風及遮風蔽雨的功能,當時彌陀頂厝製的斗笠要分批送上成功嶺給大專集訓阿兵哥戴,那是大筆生意,也成就彌陀斗笠手作工藝走過風光的十餘年。隨著產業轉型工藝漸被遺忘但是隨著產業轉型,斗笠逐漸被布帽、防晒帽取代,還有從東南亞進口的廉價斗笠也瓜分市場,農民不再生產,這項工藝也漸被遺忘。於是漯底社區發展協會以斗笠、竹編為主題,不僅是日照中心長輩的工藝課程,也讓昔日手做斗笠高手傳授編製技藝,既是工藝傳承也是協會的文創,如今還發展成為DIY工藝包,為農村創生特色。桂竹葉是斗笠的包覆材,扭捲的竹葉要先泡水再以桂竹筒捲平撐開風乾,然後取用硫璜煙薰去漬漂白的竹葉,一片片裹覆笠胎,最後用竹篾箍緊帽緣。看似簡單的綁紮,過程充滿挑戰,因為竹篾質硬易脆,要緊箍扭綁並不容易,新手通常要教做的阿嬤們協助才能成形。最後一個工序是要用膠絲線做壓線縫合,繁複的過程還會因為不小心撕扯破竹葉,民眾勉強手做完成一頂斗笠得兩個小時。本是家戶必備反而成展示品協會理事長李秀金說,斗笠在百年前由福建老師傅將技藝傳進漯底,成了家戶必備品。後來被取代後,反而成了展示品。協會展示架上盡是長輩的竹編成品,斗笠、竹篩、畚箕、撈麵篩等各式傳統器具;不過,協會也融入現代元素,編製成花器、燈籠、檯燈等,讓傳統工藝增添生活樂趣。李秀金表示,這一代要善盡傳承的責任,協會創生教做,讓年輕人有邂逅農業社會器物的機會。同時也帶領學員編製漯底社區安全地圖,以竹編做壁飾,標示出社區蔬菜區、濟山宮、愛心站等據點,讓民眾清楚友善空間及路徑,也是精湛工藝的展現。長輩歡喜傳授技藝,南安國小、樹人醫專也邀請阿嬤們到學校授課教做,鄉土課程導入學程,學生手編一頂頂大小不一的斗笠,課堂上的共學有歡笑與感動,更讓人看到農村滿滿的活力。 前一篇文章 林務局上課囉 孩童親近森林學減碳 下一篇文章 金中特色課程 翻轉戰地成讚地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3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04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05IABS大會 佛光山AI佛典翻譯受矚2025.08.1506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7陳英俊 春風化雨途中法律助人2025.08.1608屏東講堂 佛光兒童發願奉行三好2025.08.1509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2025.08.1410社會光明面報導獎揭曉 參賽數創高2025.08.1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老屋地圖 探索城市之美辛辛那提網賽 小蠻牛封王、斯威雅蒂封后眾人搖擺7出版人翻轉坡州 韓軍事重地變書城創意操偶說故事 動物演繹人生哲理輕艇激流亞錦賽 佛大吳亭儀奪1銀2銅 作者其他文章創意操偶說故事 動物演繹人生哲理吃番茄、花椰菜 有助保養攝護腺矽谷機器人競賽 林園國小奪5金1銀棉紙當畫筆 撕出藝術品鳳中生追紫金山彗星 摘天文攝影首獎鏡像手機器人 中風患者復健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