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從台灣勞工陣線文宣部主任到全國產業總工會宣傳部主任,三十一歲的林宗弘專職當「工運份子」有五年,如果加上學生時期投入勞工社團、參與勞動刊物編輯,林宗弘的工運資歷在十年以上。如今回到校園,他繼續在香港以博士生的身分關注中國大陸珠江三角洲的勞動議題。
獲選為十大潛力人物的林宗弘,在建國中學就讀時,是「建中青年社」校刊編輯,也是建中美術社社長。一九九一年四月十九日,他要為校刊寫一篇環保專題,採訪時剛好爆發刑法一百條事件,台大有多人被逮捕,採訪完畢,林宗弘轉而採訪反核遊行,可是當他看到遊行情況與媒體報導大相逕庭時,赫然體會戒嚴體制對民眾運動的壓制。
這個體驗促使他進入台大後,加入勞工事務研究社,擔任社長,參與校外的台灣勞工陣線勞動者雜誌編輯,自此從「文藝青年」變成「工運份子」。
第一次主導的社會運動是為搶救永康公園,林宗弘和台大經濟系同學陳歆怡都是台北市永康社區的資深居民,前台北市民政局局長林正修念台大城鄉所時,也正好賃居於永康社區。一九九六年台北市政府開路,小小的永康公園就要被寬廣的道路取代,陳歆怡不捨老樹將消失,和林正修、林宗弘商量著要「搶救老樹」。
三名年輕人毫無頭緒,路已築到公園前,又卡在林正修要出國,於是決定先綁黃絲帶發聲。上午才行動,下午公園就聚集許多居民,這時大家才知道,早已有多位居民打電話要求市府保留綠地。綁黃絲帶這一個小動作凝聚分散的力量,台北市政府馬上派當時的都市發展局局長張景森與居民座談,決定保留公園。「三天就成功了,我們當初根本沒想到」,林宗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