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樂在簡單生活

文/黃羿瓅 |2022.08.08
1056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羿瓅

「哐啷!」小司馬光舉起石頭,砸破儲水的大甕缸,救出跌落其中的友人時,應該想不到會因此從宋朝起聞名千年。當然也因他是個優秀的文學家、政治家、史學家,筆者甚至認為,還因為他是個簡單的人。

聰明又會自動用功,不愛漂亮衣服,言行成熟、正直的乖孩子,指的就是司馬光這一種。這種人肯定有其堅持及牢不可悖的原則,免不了被稱做固執,這表現在後來王安石推動變法、革新時,司馬光反對,且毫不退讓。宋神宗只好改命他做樞密副史,他也堅決不任,反去專心編纂心心念念的長篇編年體史書:《通鑑》。

離開朝廷中心當起主編,一去就是十五年。司馬光勤奮刻苦地「日力不足,繼之以夜」,前後共花費十九年,「臣之精力,盡於此書。」書成,神宗賜名《資治通鑑》。就因為他是一個這麼有毅力且不愛權術的人,偉大的《資治通鑑》才得以流傳千古。

起跑線是仁宗時進士的司馬光,歷四任皇帝官職都算高,卻討厭繁瑣與奢侈,崇尚簡樸生活。他一直居住偏巷,屋子陳設簡潔,在採光不好的地下室讀書。北宋前期太平康樂,浮奢風漸起,使得用度儉省的他深不以為然,但又阻止不了,故告誡自己,至少不能助長這種風氣。

甚至為要求兒子司馬康,還寫了篇知名度很高的〈訓儉示康〉。文中列舉前人節儉事例,當用則用,當省則省;也提到張文節當宰相時說過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告誡大家:從習慣的浮華生活想回復儉樸有多麼困難!所以面對生活,千萬不可奢靡。「富不過三代」,就是實例。

至於一般人,則多半是想要的超出需要的,東西很少用到壞才添購;食物更少是吃完再買,廚餘桶裡多數是吃不完而倒進去的。最誇張的是,沒幾個錢卻拚命刷卡預支那還不起的享樂,甚或,每天汲汲營營於名利,動腦筋想多撈點金錢、多沾些權勢,囿於複雜之中而不能自拔。

司馬光編完《資治通鑑》後,在哲宗時被召回,且任命為宰相,即便如此,他還是歸零欲望,一切簡單、樸實,包括生活與做人。無怪乎去世時,百姓多罷市前去弔祭,痛如失其親,「巷哭以過車者,蓋以千萬數。」人民真正尊崇的,就是如此清官。

簡單是樸素、實在、不失禮儀,維持基本開銷,但非節儉成性的守財奴,應有的捐輸、分享也不能吝嗇;是一種清淡純淨,精神積極、不強求物欲的生活態度。

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快樂,「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脫離了官場塵網,晴耕雨讀,是悠然、沒煩惱的;孟浩然受老友之邀而訪,田稼人不富有,卻仍高興地「具雞黍」相待,我們看到了分享;蘇軾〈定風波〉敘寫出行碰上了風雨,但無妨,就適意地唱歌慢步吧!「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執竹杖、穿草鞋走著,還輕快過騎馬呢,怕什麼?自己願意畢生當個穿簑戴笠的簡單人。

是以,樸質之外,加上快樂、分享、適意,方為簡單生活全貌。

筆者尊崇司馬光,熱愛簡單生活。對於物欲享樂,認為需要的意義要強過它;對於名利,正義、品德更要堅固過它!而任何浪費的行為,包括能源,根本都不該發生。

只要樂在簡單生活,就算想變得浪費、奢侈、自私、貪婪,應該都很難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