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關係】 父親出遠門時 文/馮絲瓦茲.多爾多 譯/單俐君 |2022.08.07 語音朗讀 286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圖/123RF孩子表達自己愛的方式,是拿自己的玩具給父親。圖/123RF當孩子有點搗蛋、任性、跟母親唱反調,甚至亂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把父親當作警察一樣。圖/123RF 文/馮絲瓦茲.多爾多 譯/單俐君孩子出生以後,大家很容易認為,孩子會與母親最先建立特殊而親密的關係;跟父親比較的話,孩子會更親近母親。通常,只要父親出門幾天或幾個星期,等他再回到家裡,孩子會不接受父親,甚至會給父親臉色看。是啊,父親會因此感到懊惱。首先,我們要知道,時間對孩子跟對大人來說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兩天、三天對一個孩子,就像是兩、三個星期那麼久……兩天對孩子來說,是很長的。所以父親出遠門之前,應該提前告訴孩子,特別是要跟孩子說:「我會想你的。」母親也要跟孩子談起出遠門的父親,這樣子,父親就會持續存在於母親的話語當中。否則,做父親的就不要感到意外,當自己回家的時候看到孩子臉上露出不開心的樣子,或者表現得很冷淡。然而父親也不要因此表現出任何不滿,而是要表現得很自然,可以對孩子說:「妳好啊,我的女兒!妳好啊,我的太太!」不消一會兒,孩子就會過來圍繞在爸爸身邊了。父親千萬不要立刻撲上前去抱著孩子猛親。父母不知道的是,孩子在三歲以前,並不會覺得被抱著親吻是一件多好的事情,而且孩子也不知道大人會親到什麼程度。父母以為擁抱親吻是在表達他們的愛,也以為孩子回應的擁抱親吻,是在表達對父母的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或者應該說,這是大人強加在孩子身上的儀式;孩子照做並不能證明什麼。其實,孩子表達自己愛的方式,是拿自己的玩具給父親,是爬到父親的腿上,是給父親自己的洋娃娃。這時候,離開家一段時間的父親或者母親,可以對孩子說:「真高興又跟你在一起了!」然後可以對著孩子拿過來的玩具說:「啊!好漂亮啊!你拿給我的東西真是好漂亮啊!」這樣,一切自然水到渠成,因為孩子感興趣的這個東西,也讓父親感興趣。關於短暫的分離,我們收到了許多必須常常出遠門的父母的來信,有的是長途卡車司機,有的是業務代表,也有廣播電台或電視台的記者。他們都想知道如果孩子長時間與父母親分開,會不會給孩子的生活帶來非常嚴重的影響?有一部分的父母甚至考慮換工作。請問,孩子在這種分離的狀況下是什麼感受呢?取決於親子語言交流如果父親用生動又簡單的方式跟孩子講一講自己不在家的時候,是去做什麼工作(即使孩子看起來聽不太懂),像是開大卡車、做電視節目、當業務代表……或者其他類型的工作,這些訊息就會存留在孩子的耳裡。另外,做母親的在父親不在家的時候,要重複告訴孩子父親去工作了,父親會想著他們的,過不了多久父親就會回家。等孩子再大一些,大人可以拿日曆給孩子看,並且告訴他:「你看,到了這一天,爸爸就會回來了。你想為他做點什麼嗎?想畫一張漂亮的圖畫給爸爸嗎?他會很高興的!」當父親不在家時,我們必須談起他。直到父親出遠門第三、四次以後,孩子才會有意識。這時候,孩子才會明白:父親出遠門了,他會回來的;父親不在家的時候,大家想念他,因為大家都會說起父親。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是,在孩子十八到二十二個月大的階段,尤其是當孩子有點搗蛋、任性、跟母親唱反調,甚至亂發脾氣的時候,不要讓孩子把父親當作警察一樣,也就是不要讓孩子以為等父親回來的時候會管教處罰他。母親尤其不應該說:「我要告訴你爸爸!」這麼做是非常不適當的,因為孩子只要一想到父親回家的日子,就會跟自己累積起來的許多罪惡感聯結在一起,這種不自在的感覺會讓期待父親回來的快樂心情變得黯淡。不過,也不應該因為父親不在家,而把父親排除在事情之外。有時候,年長的孩子會要求母親不要告訴父親某些自己不光彩的事情,像是一些荒唐可笑的行徑,或是因為個性問題對其他的孩子或母親發了脾氣等等。母親可以明智地回答孩子:「我當然不會告訴你爸爸啊,你已經知道錯了。如果你爸爸在家的話,你可能就不會這麼做了,我也不會拿這些小孩子的事情去煩你爸爸的。」相反地,如果是嚴重的事件,母親就需要徵詢父親的意見。在這種情況下,母親不要對孩子說謊,更不要威脅孩子,好像告訴父親是在尋求權威懲罰似的。母親要讓孩子把父親當作是會給母親提供良好建議的助手,父親與母親會一同負起責任協助孩子度過難關。總之,無論孩子幾歲,當父親不在家的時候,重要的是要維繫父親繼續存在的想念,以及對父親的信任。(摘自《孩子說「不」,才會去做:法國父母最信任的育兒專家協助你聽懂孩子的語言》,心靈工坊出版)作者簡介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著有「當孩子出現」系列、《孩子真的生病了嗎?》、《兒童的利益》等多部作品,並在法國廣播電台開設兒童教育節目,以談話的形式深入解答親子教養的各種問題。她成立的綠房子(Maison Verte)等機構被推廣到世界各地,並在兒童精神分析、發展心理學、兒童教育等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 前一篇文章 【小說賞讀】玄功初成 下一篇文章 【改變心態】 同樣的中年,不同的故事 熱門新聞 01【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2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3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4【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5【閃文集】獨立與愛情的象徵2025.04.2906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7退休之後2025.05.0108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09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10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投向媒體】避免更多受害者【畫中有話】具象化我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功利性步行【此情此景】茉莉花【愛與犧牲】犧牲的媽媽 愧疚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