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說明商保補位健保訴求。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癌症治療多燒錢?」2成癌友「自費」平均達125萬,靠商保、個人與家庭儲蓄,苦苦支撐。癌症希望基金會於今(21)日記者會中,公布「癌友自費調查報告」,呼籲政府,應加速推動「商業保險」補位健保。
癌友抗癌面臨龐大自費壓力,早已不是新聞。48歲肺癌3期病人「可樂先生」,為了儘快接受及時適切治療,選擇自費使用新藥,一年治療下來花費300多萬,幸運的是,這筆費用沒有白花,其病情受到妥善控制,但也坦言,是足額的保險理賠,讓他有「自費用藥」的底氣。
40出頭的「婉兒」,就沒有這麼幸運,面對乳癌自費治療費用,她咬牙把房子的頭期款轉作治療,高額的自費費用,讓她對治療效果耿耿於懷。
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長王正旭指出,現今癌症治療趨勢朝向精準醫療,但費用普遍昂貴,以肺癌標靶藥為例,如未獲健保給付,各藥每月自費金額可能都超過 10萬,免疫治療三周療程更是動輒達30、40 萬。此次癌友自費調查亦揭露,「商業保險」成為病人能否接受自費治療的關鍵助力。
取法國際經驗 商保補位健保
借鏡澳洲、新加坡等國家經驗,癌症希望基金會自 2017 年提出第一版「台灣癌藥可近性政策建言書」,立委林靜儀為「商保補位健保」熱情倡議者,台灣病友聯盟與眾多病友團體,也認為在健保資源有限下,這亦是促進民眾「用藥可近性」的另一解方。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近年來也開始大力宣導「商保補位健保」理念,七月初曾投書媒體指出,健保署目前已盤點自費醫療特材、新藥、高科技醫療技術項目及巿場價錢,希望保險業者瞭解,如何能在健保架構下,規畫「商業健康保險」補位空間。
王正旭表示,癌症希望基金會樂見健保署對於商保補位健保的主動宣導,但借鏡他國經驗,想要成功推動「商保補位健保」,需要行政院出面協調跨部門(衛福部與金管會)合作、與商保業者協作,才有可能開發真正補位健保「痛點」之創新商業健康保險保單。
在癌友自費調查中,亦看到癌友有同樣期望,高達8成癌友,希望商保補位健保的落實,是由政府領航,而非全由業者主導。
「癌症治療多燒錢?」記者會後,醫師、病友及與會來賓合影。圖/記者陳玲芳
王正旭指出,澳洲、新加坡、香港的補位保險,政府都有一定程度介入,台灣健保設立始意,是要讓民眾得到平等的醫療照護,然而健保並非取之不竭的財庫,無法將所有高端藥品、創新醫療等納入健保。
他強調,商業保險是民眾必須思考的自力救濟方式,而政府對於補位健保的商保介入規畫,如何讓民眾「買得起、看得懂、有保障」,責無旁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