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米各
圖/米各
文/江明麗
如果有一台火車正對著你開過來,躲不躲呢?一般人鐵定是要閃開的吧?1895年,那時的人們看到電影發明人盧米埃爾兄弟(Auguste Marie Louis Nicholas Lumière)拍攝的50秒紀錄片《火車進站》時,也是驚慌地四處逃竄,他們並不知道,火車是透過放映機投射在布幕上,是不會闖出來的。
視覺暫留 電影發明
100多年後,大家已經習慣這些影像都是透過拍攝而形成的,但是如何讓畫面呈現在眼前的呢?這得感謝我們有一對舉世無雙的眼睛。人眼的構造非常奇妙,擁有視覺暫留的特性,這是光線對視網膜的影響,通常會讓畫面暫存約十分之一秒之後才會消失,陸續進來第2或第3格畫面就會有重疊的影像,因此人眼看景每秒只要超過12格連續畫面,靜態物就會呈現動態模式,也因為這樣的原理,讓發明家創造出了電影這個很棒的藝術文化。
一路走來,傳統的電影已經採用每秒24格的製作方式拍攝,原因在於這個速度最適合聲音以及人眼的觀看角度,低於這個速度聲音會失真。不過科技在進步,也有大導演如彼得‧傑克森(Peter Robert Jackson)的《哈比人》電影,以及李安的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就是用每秒48格與120格的速度拍攝,這樣的效果是讓畫面更清晰、表情更生動,但是毛細孔也會看得清清楚楚,所以男女演員們上鏡前都會好好保養皮膚呢。
卡通動畫 圖片接續
真人的電影是這樣拍攝,那麼卡通或動畫呢?想必大家很愛看森林之王《獅子王》這部電影吧,卡通版的製作可是由一張張的圖畫拍攝完成,有時候光是一個簡單的奔跑動作,得畫上幾百幾千張圖才能達到動態感,之後再以真人配音與音樂製作,創作成一部超級賣座的影片,動畫版更費工夫,還利用了高超的CGI技術(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中文解釋為電腦生成圖像)與虛擬實境設備(VR─virtual reality縮寫),製作團隊先到非洲去觀察野生動物們的肢體動作,再回到攝影棚,戴上VR定位動作,讓動畫片裡的獅子王辛巴跟所有的動物們肢體呈現的更加靈活,基本上全靠數位化電腦運作,跟現在的遊戲世界創作模式類似,很逼真,但還是看得出來奇幻的效果。
無數心血 誕生好戲
一部好的電影誕生,背後有無數人的心血,從一個故事腳本的形成,到敲定演員、尋找場景、到開拍、之後找配樂或主題曲製作,一直到電影院放映,有時候得花上好幾年的時間,超級賣座的電影《阿凡達》從故事產生到上映就長達15年,原因在於導演覺得早年的拍攝科技並不能好好展現他腦海中的奇幻世界。而現在大家喜愛的漫威系列電影如《復仇者聯盟》、《奇異博士》或者《雷神索爾》等等,事先有暢銷漫畫才改拍成電影,讓原本比較簡單的繪畫,透過真人出演搭配特效,那種震撼力更加驚人,也是電影之所以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