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下思潮》 中國傳統的「士」

岑逸飛 |2008.04.08
1427觀看次
字級

 「士」的幽靈,仍然以不同方式,或深或淺纏繞在現代中國知識人身上。

士、農、工、商,是古代中國對平民職業的基本分工,但次序也有爭議。《春秋穀梁傳》謂「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其次序是「士商農工」,但《荀子.王制篇》的四民,其次序是「農士工商」。也許排名不分先後,不管是「士商農工」或是「農士工商」,其排列次序並不表示社會地位高低。直至《管子》一書,才有「士農工商」的說法,並指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士農工商」是「國之石」,即國家的基石。其中「士」這個階層,《說文解字》釋「士」,謂「士,事也」,意思是處事有才能的人。而在古代,「士」是官名,天子諸侯都設有「士」,例如周代便有上士、中士、下士三等。到春秋和戰國時期,「士」是指在學術上有獨立見解者,可以從事不同行業,做君主的老師或臣子,也可以帶兵或經商,以至是個著書立說的自由職業者。

若從「士」這個字的字形來看,是指把頭髮梳起的人,上面用一根棍子或杆,把頭髮串起,稱為「士」,其本意指未婚的成年男子。古代男子要到二十歲,才這樣梳頭髮,並且戴上帽子,稱為「冠禮」,也就是成人了,可以有社交活動。

不過,在周代、秦代和漢代,只有貴族男子才能戴冠,平民則戴頭巾,可見「士」只限於貴族的成年男子。貴族又分四等,一等是天子,二等是諸侯,三等是大夫,四等才輪到「士」。前三等其帽子可以加冕,是頂禮帽,前後垂著珠串,有冠冕方是「冠冕堂皇」;而「士」則是有冠無冕,是無冕之王。

曾幾何時,中國古代的「士」,泛指具有一定才能的民間人才,猶如近代所說的「知識分子」。「士」的涵義越來越廣,像前述的「下士」,不是官名,而是最差一等的人;而「上士」是道德高尚的人,到佛教傳入中國,「上士」又變成菩薩。

「士」又有多種,「逸士」或「隱士」是隱居者;「智士」足智多謀;「俠士」行俠仗義;「志士」有遠大志向;「義士」救困扶危;「修士」操行高潔;「壯士」是勇士;「處士」或「居士」德才兼備而不願作官;「寒士」貧苦而又門第低微;「碩士」賢能博學;「學士」是官名又指在學之士;「博士」是官名又指通曉古今;而「畫士」則是從事繪畫。

一般而言,古代的「士」往往出身寒微,也有些是沒落的貴族,憑其一技之長,依附貴族,為貴族服務。到孔子時,開始為「士」樹立標準,在孔子口中的「士」,與他所說的「君子」的概念差不多,「士」要嚴於律己,忠君愛國。

《論語》談「士」的警句很多,比較著名如〈里仁篇〉孔子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又如《論語.泰伯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中國總理溫家寶,也曾以曾子這句話的前半部,諄諄告誡香港特首曾蔭權。

另外,《論語.子路》篇載子貢問孔子:「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即怎樣才可以稱為「士」?孔子答道:「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意思是說,做事要有羞恥之心,出使外國能好好完成國君使命。

子貢又問次一等的「士」,孔子說:「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意思是說,得宗族中人稱讚他孝順父母,鄉里人稱讚他尊敬兄長。子貢又問再次一等的,孔子答道:「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算數,做事要果斷堅決。

雖然「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士」的品質,但孔子其實只是將這種品質列為第三等,他後面還加上評語:「硜硜然小人哉」,指「言必信,行必果」可能會變成淺薄固執的小人。

講信用雖然重要,孔子也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可是若對敵人也講信用,就過於拘泥不知變通而流於書呆子氣。所以《孟子.離婁下》便指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一切以「義」來衡量,只要能合乎「義」,也就言不必信,行不必果,要視乎實際情況,通權達變,才是第一流的「士」。

中國傳統的「士」,作為一個社會階層,隨著科舉制度湮沒,在現代社會結構已經消失,但「士」的幽靈,仍然以不同方式,或深或淺纏繞在現代中國知識人身上。雖然「士」與今日的知識分子不是等價名詞,「知識分子」涵義很廣,很多技術人才都是知識分子,可是有良心的知識分子,願承擔社會責任的知識分子,與傳統的「士」,仍有一脈相承的內涵,那就是明理向善,有使命擔當和悲憫情懷,自我期許,關懷世事,以天下為己任。 (讀者文摘四月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