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本為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它在季節變化中占有特殊地位,加上祭祖、寒食節又並入其中,清明成為一個重要節日,流傳的民俗活動也多元,試舉三例:
踏青
踏青來自三月三上巳節,後來上巳節並入清明,而掃墓又要到郊外去,因此清明節進行踏青十分流行。
踏青的前身應該是野外的交往。在氏族時代,兩個氏族之間的婚配就是依靠這種交往,男女進行對歌、跳舞,彼此相識及建立感情。後來的踏青卻是文明時代的產物,是文人雅士的娛樂活動。
插柳
踏青時所用的轎、車都要插掛柳枝,在房檐上、婦女頭上、兒童衣襟上也插掛柳枝。另外,也有的地方以柳枝做成球具為戲,或把柳芽摻入麵食內,攤餅食之。插柳是什麼風俗呢?《春明歲時瑣記》:「清明日,婦女兒童有戴柳條者,斯時柳芽將舒苞如桑葚,謂之『柳』。諺曰:『清明不帶柳,死後變黃狗。』」其義殊不可不曉。
由此可看出,插柳、戴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是一種節日裝飾。「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戴不戴柳成為人的生死攸關的大事。它的起源有三種傳說:一說唐太宗給諸臣柳圈以示賜福驅疫;二是古代皇帝賜楊柳之火,伴之而來的柳枝也身價大增,成為插柳的來源;三則認為柳枝有靈性,可以避邪,故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物。此外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房檐上插柳,是一種住宅標志,以示醒目,可導引祖先的亡魂歸來。
蠶花會
中國是一個養蠶古國,是民間一大行業,因此流傳著相當多的活動。而清明前後,既是飼蠶季節,也是祭祀蠶神的節日。《湖州府志‧歲時》:「清明晚,則育蠶之家設祭以禳白虎,門前用石灰畫彎弓之狀,蓋祛蠶祟也。」民間信仰認為,白虎是養蠶的大敵,通過畫彎弓、桃青等術以及貼門神祛禳,祈求蠶業豐收。
中國供奉的蠶神基本有三種:嫘祖、馬頭娘和青衣。各地都有祭蠶神儀式。杭州桐鄉芝村有龍船廟,蠶農在廟前河中集合,用兩船並在一起為祭壇,上供蠶神,設供品,祈求蠶業豐收。然後就表演文藝節目,號稱蠶花盛會,實為祭蠶神儀式。祭蠶是為了蠶業豐收,同時也有求子風俗,如蕪湖過「真清明」時,在前一天準備一個南瓜,第二天煮熟,夫妻對坐食南瓜,認為吃南瓜能生男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