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之治」的燦爛輝煌,當歸功唐太宗本身的雄才偉略和知人善任,古來明君成就大業必得忠臣良謀獻策,唐太宗有敢於直諫的魏徵,還有史稱「房謀杜斷」的房玄齡和杜如晦。細數唐朝榮景,深受唐太宗倚重的宰相房玄齡,更是不可不書的一頁。
房玄齡生於北周武帝建德八年(西元五七九年),出身良好家世,父親房彥謙是魏、齊間山東著名學者,所交皆為一時俊彥,學識見地素為人敬重。房玄齡自幼耳濡目染頗傳其父遺風,能詩善文、精通儒家典籍,學識淵博堪稱全才。
房玄齡少有大志、見解不凡,具悲天憫人的胸懷,甚且恪守孝道,如《舊唐書》說他:「父病綿曆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父終,酌飲不入口者五日。」
房玄齡跟父親同樣的對國事敏感而關切,所發議論每讓其父甚感驚異。隋朝吏部侍郎高效基素來善於鑑人,對年少的房玄齡的人品和文才十分讚嘆:「僕閱人多矣,未見如此郎者。必成偉器,但恨不睹其聳壑淩霄耳。」房玄齡不負眾望,終於在歷史的舞台上發揮了熠熠光采,在朝代的變換中擔任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六一七年)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李世民被派到渭北領軍,這時官任隋朝「濕城尉」的房玄齡毅然脫離隋朝,徒步八百里,「策杖謁於軍門」去追隨李世民。著名文學家溫彥伯久聞其才,大力推薦,李世民和房玄齡一見如故,即刻被予以重用,房玄齡滿腹才華終於得以施展:「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舊唐書‧卷七十》)。
房玄齡並用心為李世民收羅文武俊才、羅織勢力。李世民掃平諸侯戰爭中,每有勝仗,眾人無不「競求珍玩」,唯有房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以供日後治國之用,杜如晦就是在房玄齡的提醒下才被留任的。
原為兵曹參軍(訓練士兵的軍事參謀)的杜如晦本要被調走,房玄齡知道後對李世民說:「杜如晦聰明識達,王佐才也酘酘必欲經營四方,非此人莫可。」李世民恍然大驚道:「爾不言,幾失此人矣!」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二六),房玄齡和長孫無忌等人謀畫策動李世民伏兵皇宮北面玄武門發動政變,誅殺長兄建成、四弟元吉,唐高祖李淵退位讓位李世民,改元貞觀,李世民得以即位是為唐太宗。
貞觀四年(六三○年)房玄齡任尚書左僕射,即宰相之職。太宗對房玄齡十分信任,任用大權全予託付;房玄齡用人不拘一格,量才錄用不論貴賤,舉賢納才不遺餘力。
史書上說:「貞觀之盛,群才蟻附」自然是房玄齡用人唯賢之功,因此,唐代與魏徵同為諫臣的王圭曾對太宗說:「孜孜奉國,知無不為,臣不如玄齡」。
博學多聞的房玄齡還主持了《晉書》以下六朝史和唐史的編修,並主張秉公直書、不得曲阿,連太宗本人都得經房玄齡和魏徵同意才得親見編修。
貞觀二十二年(六四八)〉房玄齡舊疾復發,病中還上表諫止太宗東征高麗,太宗十分感動:「此人危惙如此,尚能憂我國家。」後房玄齡終於一病不起,太宗不斷派人探望,君臣相知三十年感情深厚,臨死前:「上又親臨,握手敘別,悲不自勝。」辭世時,年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