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前總統川普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拜登總統上任後推出《印太經濟架構》(IPEF),企圖重新凝聚亞太各國的力量,台灣未獲邀參加。六月初,美國與台灣宣布啟動《美台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把十一項非傳統經貿議題納入,未來能否透過這項倡議與「印太經濟架構」連結,對台灣將是一大挑戰。
川普在總統任內退出TPP,使美國在亞太地區的經貿舞台拱手由競爭對手中國大陸取代,這對美國是一大敗筆。
川普任內掀起美中貿易戰,從二○一八年打到二○二○年,美中在二○二○年一月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據《華爾街日報》分析,美國其實沒有贏,那就是輸了。
美中簽署第一階段貿易協定,中國大陸承諾兩年內要額外購買價值二千億美元美國產品,但最後只達成百分之六十,至於美國企業界抱怨中國大陸脅迫、竊取技術與其他不當行為,則沒有進展。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沒有贏。據中國大陸經濟學者的研究,中國大陸企業對美國出口下降,減少聘用人員,消減研發支出,中國大陸在GDP的損失是美國的三倍。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與香港大學經濟學者對北京夜間天空衛星圖像進行分析,發現受關稅影響的工業區亮度明顯低於未受影響的地區,表示這些地區經濟活動減少。
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未重返《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拜登上任一年半才推出《印太經濟架構》,企圖強化美國對亞太區的影響力,主要重點包括強化供應鏈韌性、潔淨能源與減碳、數位貿易、反貪等,這些議題不屬於傳統經貿議題,而亞太各國經貿發展水平不一,將來協商的難度非常高。
美國提出《印太經濟架構》,目前只有綱要,還沒有實質內容,這個經濟架構不談關稅與市場開放,沒有提供實質好處,受邀參與的亞太國家抱怨看不到實質牛肉。
儘管看不到實質好處,在美國主導的IPEF,台灣都未獲邀參加,那麼對於沒有美國主導的CPTPP,在中國大陸的阻撓下,想見台灣想加入困難度更高。
由於台灣未獲邀參加IPEF,美國在六月初與台灣共同宣布啟動《美台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被外界視為美台之間雙邊IPEF,這項美台貿易倡議主要包括數位貿易、促進以勞工權益為中心的貿易、強化供應鏈、支持環境與氣候行動、建立標準與規則、國營事業、反貪等十一項。
美台貿易倡議有待討論的項目與《印太經濟架構》相當類似,顯示美方有意與台灣先行談判,建立一個示範的平台,然後再推廣到其他亞太國家。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把握眼前的機會,積極爭取台灣的權益,更加重要。
檢視《美台二十一世紀貿易倡議》的十一項協商內容,從保障勞工權益、強化供應鏈韌性、國營事業等,牽涉許多敏感議題,儘管目前只有綱要,對台灣而言,這些非傳統經貿議題的談判,需要跨部會更多專業人才的參與。
未來美方提出的要求,可能牽涉許多難以承諾的議題,台灣應及早做好準備,為國人爭取最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