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參加一場如何提升台灣競爭力的座談會,在返家途中,計程車司機訴說自己中年失業的遭遇。
四年前的除夕夜,原本是印刷廠老闆的他,因許多廠商與顧客外移,被迫結束了十五年的生意,花了一年求職卻處處碰壁,雖然他擁有多張證照,曾在五星級飯店擔任名廚七年,及在知名的旅行社當過海外團導遊等經歷,甚至自願降薪為三萬元,可是雇主一聽到他已超過四十歲,在勞退新制撙節人事與退休成本考量下,都不錄取。
為了養活兩個還在念小學的孩子,他被迫只好以開計程車為生,他補充說,類似的中、高齡失業族群人數不斷在增加,但到現在政府還拿不出辦法。
國內中年失業的問題,正逐漸侵蝕社會的競爭力,也慢慢在加大台灣M型社會的差距,形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景氣不佳、產業外移,及企業e化縮減流程、節約成本,而勞工退休新制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許多雇主肯定中年員工的實務經驗、敬業態度、人脈資源、公司忠誠度,但又受限人事成本考量不願雇用,使得中年失業的人口比例從幾年前的百分之七,提高到每五個失業人口中,就有一名是中高齡,而且比例還在上升中,受影響的人口高達兩百多萬,超過全台十分之一以上的人口。
尤其,近年來中低所得家庭的失業問題,更加劇了貧富差距,不只造成更多家庭問題,也使許多失業家長帶著未成年的孩子走上絕路,令人不勝欷噓。
國內各項產業不斷外移,藍領製造業等工作迅速流失,白領階級也面臨職場的「年齡天花板效應」,備受年資高、優先退及不被雇用的威脅,而勞退新制也讓不少中高齡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間接促成這一波的中年失業、新貧風暴。
在政黨輪替後,籲請新政府盡速面對這個問題,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協助新貧階級渡過難關。
周祝瑛(台北市/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