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曾永福
對許多家長而言,孩子認真讀書才是學習,若音樂和體育等科目表現不錯,勉強也算學習。殊不知,人出生時有如白紙,任何的探索,乃至於玩耍、嬉戲都是學習。
兒子出生後,我們常跟他講話,也不知其是否聽懂。等他學會走路之後,在安全範圍內,我們讓他進行各類嘗試與探索。記得第一次到公園,他蹲身觸摸小草,反應十分驚異,因為從未有此觸感。之後數次到公園,他都會蹲身體驗摸草的感覺。公園中有人四處遛狗,或許孩子摸到的小草,幾天前就是小狗的「茅房」,但那也無妨,待會兒把手洗乾淨即可。
後來,他喜歡走石子路,踩在上面會有刷刷的聲音;他喜歡壓鳳仙花的果莢,看著種子被彈飛,而剩下的果莢就像一隻毛毛蟲;風雨之中坐於車內,看著雨刷來回擺動,聽著雨刷努力工作的聲音,看著雨水被撥開隨後又布滿玻璃,孩子總是開心地笑。我們認為理所當然與無意義的事,對孩子來說,可能都是寶貴的經驗。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探索與學習的機會,我們也買玩具,然而,最好的玩具不一定要買,也未必是最貴的。家中電腦久用之後,光碟機和硬碟壞了,或要更換主機板進行升級,而這些「資源回收」物就成了玩具。我們一起拆解硬碟,才發現螺絲釘有很多種,需要用一字、十字、六邊形或星形的起子才能打開;也發現硬碟裡的「碟子」明亮如鏡,還有吸力超強的磁鐵。而在拆解過程中,孩子的觀察力和逆序組合回來的能力正在形成。
在不斷探索與接觸中,孩子學到很多,對其課業也產生助益。小學入學後,語文能力發展快速,甚至很快就能看沒有注音的小說。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都是老師的小幫手,麥克風沒聲音了,電腦設定亂掉了,電風扇不靈光了,掃把斷頭了,老師和同學都找他修理,也因此擔任好幾學期資訊股長,在其申請大學時發揮作用,甚至進入資訊科系後,才大一老師就讓他當助教來指導同學。
不管孩子先天能力如何,任何的探索與嘗試都是一種學習。記得當年參加特教實習,我們曾陪伴一病童至公園玩。他的阿公因為孫子肢體不便,又怕他受傷,因此對他呵護備至,不過卻也剝奪了他成長的機會。我們斟酌他的身體情況,最後決定在半協助下,讓這名幼童溜滑梯。我們陪著他慢慢登上階梯,再陪他慢速滑下,於是,病弱無神的臉龐有了笑容,多次嘗試後欲罷不能;他的動作也逐漸熟練,最後能自行登梯與下滑。阿公也非常吃驚,說以後會常帶他出門。
其實,不管對大人或小孩而言,任何探索都是學習。所以有人退休後嘗試某些事物,卻成為其興趣,甚至成就事業第二春。而幼兒正在發展階段,更需要各種探索與刺激,其舉手投足與一顰一笑之間,皆是學習的契機。所以在安全範圍內,讓孩子盡情探索,其未來是無可限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