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舊派出所變身藝文空間—廈川玖肆

文/丹青 |2022.06.15
1619觀看次
字級
川端藝會所樓梯間上方設有一座象徵這棟建物的心臟、會心跳及呼吸的藝術品。 圖/丹青

文/丹青

遊逛台北城南廈門街一帶,可能會覺得道路狹小,舊家具、舊家電雜貨橫陳,占據騎樓,又有點凌亂,但廈門街也有文化氣息,如以前詩人余光中曾住在此街,文學書業者爾雅、洪範出版社現今也仍在此營運。

廈門街在日治時期為「川端町」,位居台北水運、路運、橋梁、鐵路等交通樞紐,通往中和庄地區的川端橋(今中正橋)正在不遠處;連接萬華、新店的萬新鐵路也曾行經於此,是非常熱鬧的地方。故日本人在當時台北南警察署轄下,今廈門街九十四號設立川端町派出所,由台灣總督府篠原技師所設計,原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二層樓,外牆貼溝面磚,呈現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風格。昭和十一年(一九三六)九月八日竣工,為台北市一九三○年代興建之派出所建築的代表作品。

光復後,國民政府遷台後接收川端町派出所,改名廈門街派出所,並模仿原建築風格擴增為三層樓。二○一○年,廈門街派出所搬到斜對面新蓋的建物,舊建物原要移交環保局使用,但因建物已有八十多年歷史,老舊不堪,環保局並未利用,任其廢置多年,二○一四年一度擬拆除重建,幸有文史界人士奔走搶救,二○一五年公告為台北市歷史建築,但仍未修復。

環保局無力負擔老房子的修復和維護,所幸文化局自二○一三年發起「老房子文化運動」計畫,開啟公部門媒合民間單位修復文化資產的模式,致力於保存、修復、活化城市老屋,再以降、免租金,由民間單位經營數年文創、展覽、餐飲的方式(依雙方洽談、訂約決定)來運作。

二○一七年,文化局媒合曾士綱團隊合作修復舊廈門街派出所,盡可能恢復原有外觀,並帶入當代工業風格;內部則在維持舊有材料、空間規畫的前提下,優化防水、防震效能,提升整體安全性。

經過兩年多的修復,經營團隊取昔日地址「廈門街九十四號」、日治的川端町的字義,整體建築取名「廈川玖肆」,二○二一年十二月中旬落成並對外開放參觀。在內部營運方面,一樓作為義式餐廳,取名「Vice Versa Wineshop & Kitchen」,二樓為「川端藝會所」,以辦理展覽及藝文研習等文教活動為主。二○二二年起規畫有花道、茶道等系列講座和研習。

二樓的樓梯間上方,設有一特色裝置:一座象徵這棟房屋的心臟、由八十七片黃銅鱗片組成的燈具藝術品,打開電源會緩緩擴張收縮,將這棟建築物轉變成有心跳,會呼吸的生命體。「廈川玖肆」正門口還有一棵六十年樹齡的老榕樹,顯示其歷史的悠久,此棟建築和紀州庵文學森林,形成緊鄰的藝文場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