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瑢瑢
太陽系裡有幾大行星?這個問題詢問本世紀出生的孩子,他們會根據現在的課本告訴你,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依距離太陽由近而遠排列,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但在許多人的印象裡,太陽系裡卻有九大行星,在海王星之外,還有一顆距離太陽最遠的「冥王星」。冥王星怎麼了?難道它消失了嗎?
不是的,冥王星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它從「大行星」的位置被剔除,降級成另一種天體──「矮行星」了。這當中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九大行星 轟動全球
二十世紀初,天文學家羅威爾(Percival Lawrence Lowell)認為,有一顆行星干擾了天王星的運動,他稱這個未知為「X行星」,並展開探索。1930年冥王星被發現,在全世界引起了極大轟動,往後超過半個世紀的時間,冥王星一直穩坐第九大行星的寶座,只不過,它的質量不停地向下修,從剛發現時被估計為和地球差不多,到了1978年,冥王星的質量被估計只剩地球的0.002。
1992年以來,在海王星外側陸續發現了一些冰封的微小天體,天文學家將這些小天體運行的軌道稱為「柯伊伯帶」(Kuiper belt),類似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諸多跡象顯示,冥王星也是柯伊伯帶的一部分。
歷史上曾有另一個行星因為相似狀況,而被除名的例子。18世紀中葉,科學家觀察太陽系裡的行星位置排列,計算出一條神祕的「提丟斯─波德定則」,依照這個公式,在火星和木星的空缺中,應該存在另一顆行星。1801年,天文學家果然在預期的序列位置上找到一個天體,命名為「穀神星」。儘管質量只有月球的4%,但人們最初都將其視為一顆大行星,直到愈來愈多小行星帶上的天體被發現,穀行星在1850年代重新被歸類為小行星。
新增分類 平息論戰
因此,隨著柯伊伯帶的探測持續進行,冥王星的行星地位受到極大挑戰,一些天文館公開展出的太陽系模型中,開始刻意忽略冥王星。2005年發現的「鬩神星」,質量甚至比冥王星更大,這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要將鬩神星歸類為第十顆行星,或是將它們雙雙降級成小行星?天文學界掀起一陣論戰,亦即鬩神星的命名,正源於「不和睦」的意思。
最後在2006年,天文學家新創一個新的「矮行星」分類,將5顆包含冥王星、穀神星和鬩神星在內的星體歸入。矮行星必須同時滿足3項條件:第一,它直接繞著恆星運轉,這是行星的要件;第二,它重力足夠達成流體靜力的平衡,呈現接近球體的形狀,因此它不是小行星;第三,未能清除鄰近軌道上的其它小天體和物質,因此它不是大行星。
冥王星雖然被「矮化」,但是天文學界因為它而創立了一個新分類,它的名字也將持續留在人們的記憶裡。而在浩瀚的宇宙裡,依然有太多人類未知的事物,等待我們去探索,也許今天學的知識,再過幾年也會被推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