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國大陸上海解封後,為進一步促進復工復產,日前提出十八項優化人才引進措施,除了開闢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特別針對世界排名前五十名校的留學生,提供在上海全職工作就可直接落戶等各種優惠條件。
這不是上海第一次推行搶人才大戰,二○一八年上海便開放北大、清華應屆畢業生可直接落戶,兩校畢業生到上海就業人數因此飆升,後來適用範圍擴大到上海交大、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大等名校。這次上海直接鎖定全球名校的海歸人才,顯然與疫情封控後國際人才流失有關,為了確保上海的競爭力,因此才要祭出引才奇招。
無獨有偶,英國最近也啟動一項名為「高潛力個人路徑」的新簽證計畫,氣魄比上海還大,任何人不分國籍及出生地,只要擁有全球前五十大名校(非英國大學)學位者,都可以申請到英國居住二到三年,毋須先找到工作或者到英國留學。
英國二○二○年「脫歐」後,即面臨來自歐陸人才的流失問題,當年即啟動一項又稱「全球精英簽證」的高科技人才引進計畫,目標是把世界各地一流科學家吸引到英國來。這次的「高潛力個人路徑」計畫,則是對準剛從名校畢業、事業才剛起步的「最聰明和最優秀」人才,希望藉此鞏固英國在國際創新及商業樞紐的地位。
人才是國家發展的助推器,特別是科技與創新人才,因此不管在什麼時候,各國對人才的爭奪沒有停止過。
近代最具代表性的跨國搶人才大戰,莫過於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針對德國科學家的爭奪。
當時美國為了搶奪德國科學家,特別成立專門單位,負責找尋核子、生物、化學武器、火箭、航空、艦艇和反艦飛彈等領域的科學家。美國獲得超過一千五百位德國最優秀的科學家,其中光是火箭領域,就有超過一百名納粹火箭專家。
蘇聯也加入搶奪德國科學家,當時蘇聯最看重的是核武器的研發,雖然蘇聯獲取的科學家比美國少,但是核領域的科學家達到了三百三十八人,對之後蘇聯核武器的研發,起到了關鍵作用。
美蘇因為爭搶德國人才取得機先,戰後給自己國家帶來了巨大的戰略優勢。反觀正陷入戰亂的烏克蘭,此刻卻面臨高科技人才流失的隱憂。烏克蘭擁有可觀的科技人才,目前全世界普遍使用的許多應用科技,包括WhatsApp、Grammarly、Gitlab和Solana,都出自烏克蘭技術人員或工程師之手,但現在烏克蘭只能眼睜睜看著人才流向他處。
台灣以高科技產業著稱,面對這波由上海、英國發起的搶人才大戰,阿Q地說,由於台灣並沒有任何一所大學名列全球前五十,暫時不必擔心本地畢業生人才被搶走;但如果台灣人才引進計畫不能提升,卻得擔心很多就讀海外名校的台灣人才不回來,更別說像英國一樣去爭取跨國人才到台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