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畢業典禮」vs.「畢業以後的出路」
在前兩周的文章中,我一再強調,「見好就收,瀟灑走一回」的基礎功課,就在於「生命不死」以及「生命永續經營」的思想建設。我也一再強調,我們內在的靈性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但是很弔詭地,我們對於內在靈性生命的「經營」卻沒有永續。
人們會花很多心思及錢財辦一場冠蓋雲集的風光喪禮,買一座貴重的塔位或是一塊豪華的墓地,但是對於來生的去處,卻完全沒有考慮;這就像是很多人費盡心思,只顧及辦一場盛大的「畢業典禮」,卻完全沒想到「畢業以後的出路」,豈不怪哉!
我這麼說,絕不是要否定「畢業典禮」的重要性,而是要點出及凸顯「畢業以後的出路」才是真正切身的重大問題,更需要我們關注。
「畢業以後的出路」是意味著什麼?就是我們這一生謝幕之後,來生的方向與去處。我們不必將「生前」與「死後」完全切開來看,而是可以貫連起來理解。我們在這一期生命之中,就不斷地經歷著「畢業典禮」與「畢業後出路」的規畫與準備課題,高中畢業後進大學,大學畢業後進研究所或就業、創業等等,在這些前後階段的銜接當中,都涉及生涯規畫與抉擇的人生課題。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中庸》云:「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我相信絕大多數人在從學校(不論是高中、大學或研究所)沒畢業之前,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會預想及規畫畢業以後的出路問題,不是嗎?那麼,為什麼在這一期生命畢業(謝幕)之前,卻沒有預想及規畫畢業以後(來生)的出路呢?
很多人會說:「來生?看不到啊!那要怎麼規畫呢?」如果要說「看不到」的話,那麼,不要說「來生」了,就是「今生」的未來,也有很多人看不到啊!譬如有很多年輕人都說他們看不到人生(今生)的未來,那又該怎麼說呢?
然而,古今中外,也都有不少高瞻遠矚的人,可以在混沌的世局中,看到當生未來的趨勢,而做出明確的抉擇與準備。可見,是否能看到未來,非關今世或來生,而是在於「眼界」的廣狹。
「今生的未來」乃至「來生」,都是可探索的功課,只要願意打開眼界去探索,不只「今生的未來」或「來生」,乃至「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都會展現在我們的視野之中。
其實有關「死後生命、來生、生死輪迴」等等的課題,世界各國都已經有很多相關的探索研究以及著作出版,只要有心探究,在圖書館或網路上都有非常多相關書籍或資訊,可以幫助我們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人生觀,以及開展生命的永續經營。
從生命永續經營的觀點重新理解
「往生」的深層意涵
宋朝的無門慧開禪師(1183~1260年)有一首傳頌千餘年的詩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一首以「春、夏、秋、冬」為主題的詩偈,給了我一個靈感,想以「生、老、病、死」為主題來作四句偈。後來我作了兩首「生死自在四句偈」,來描述「生命永續經營」的具體實踐。
其一: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其二: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
生命要能夠「永續經營」的關鍵,就在於我們能否打破對於「死亡」的錯誤認知,超越克服面對死亡的無謂恐懼,並且能夠將「今世」與「來生」貫穿連結起來。在此一關鍵課題上,佛教提供了一項具體可行的實踐法門,就是「往生」。
我曾經在本專欄撰寫過一系列文章〈「往生」的現代理解與釋疑〉(2013年9月15日~12月8日),後來收錄在《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一書中(279~317頁),篇幅將近兩萬字。在這篇文章中,我很完整而且全面地探討了「往生」一詞的意涵與演變,釐清與辯正「往生」一詞的世俗認知與誤解,強調「往生」是行者一期生命最後的「必修功課」與「當務之急」,以及解析「往生助念」的現代意義與功能。其中的詳細內容我就不在這裡重述,請各位讀者自行參閱《人間福報》網頁上或是紙本書中的文章。在此,我只強調一點,「往生」絕非「死亡」,而是開展未來生命的永續經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