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茂清
《辭海》對「副刊」的說明:一般指報紙上刊登文藝作品或理論文章的固定版面,每天或定期出版,多數有專名;中國報紙的副刊起於清末,大都刊登休閒文字。
中國人自辦報紙始於十九世紀七○年代,首創副刊的,是上海《時報》編輯包天笑。
由江蘇溧陽人狄楚青籌資創辦的《時報》,於一九○四年六月十二日在滬上創刊,每天出兩大張。一九○六年二月間,包天笑受聘為《時報》編輯。
包天笑,是著名報人、小說家,一九○○年與友人合資在家鄉開辦了東來書莊,自任經理。次年創辦《蘇州白話報》,以新聞、政論為主,文字深入淺出,簡明扼要,讀者眾多。
狄楚青鑒於《時報》人手不足,幾經物色,邀請包天笑加入,包天笑欣然應聘,被分派為新聞編輯。他是個頗有創新意識的人,倡言報紙不應守舊而要有所改革,除刊登各報通用的新聞、政論外,還須有讀者喜聞樂見的文字。
時上海英商字林洋行的《字林滬報》,出版了「附張」《消閒報》,登載休閒文字隨報發送,讀者反響良好。
包天笑受此啟發,動起了創辦副刊的念頭,於是就版式、欄目、內容的設置構想規畫,聽取讀者意見後,擬成計畫書提交狄楚青,並說明創設「附張」的目的,在於供讀者飯後茶餘消遣,提升《時報》吸引力,使增加發行量。狄楚青贊同核准,委託包天笑具體操辦,並要他擔任「附張」的主編。
包天笑醞釀推敲,取「閱報未盡興致」之意, 給「附張」定名為「餘興」。經認真編排,「餘興」與讀者見面,它區別於英商洋行《字林滬報》的「附張」隨報發送,而是將「餘興」開闢在報紙上,亦即成為報紙版面的一部分,這一形式後來為大小報章採用,成為定制。
「餘興」刊登新聞、論說以外的雜著,諸如知識小品、幽默笑話、遊戲文章,形式多樣,有詩詞、小說、筆記等,五彩繽紛,趣味盎然,受讀者廣泛歡迎。也因此吸引了一批作者,爭相投稿「餘興」,使「餘興」益發精采。
隨著時間推移,《時報》銷路開拓,讀者群與日俱增。大文豪胡適在《十七年的回顧》中稱讚云:「《時報》成了中國知識階級的一個寵兒,我在上海住了六年,幾乎沒有一天不看《時報》的。」
滬上報章《申報》、《新聞報》等紛紛效法,各各增設「附張」,外埠報紙跟著進行,報紙設附張成了一時之盛,漸至普及。
誠如《辭海》所云,因為當時並無「副刊」之謂,故稱之為「附張」、「副張」或「消閒版」,後來從區別於正刊新聞、時評的考慮,始有人稱之為「副刊」,逐漸得到各界認同。
自包笑天創設副刊之日起,一代接一代廣大讀者的共同觀感:副刊是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能為報章增色,給讀者以知識性、趣味性的享受,報紙不可無此君,讀者不可無此君!
《時報》編輯包天笑,開近代報紙副刊先河,功莫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