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驚蛇」依字面解釋,就是以杖擊草,把藏在草中的蛇嚇走。圖/宋玉澄
文/宋玉澄
五月初,遊某森林遊樂區,見山入口處置一方型木箱,箱內有竹杖數隻,框外有碩大的中英文標示:打草驚蛇Avoiding Snakedbites。頓覺貼心又有趣,只是不知外國旅人,是否可以理解這竹杖,就是避免蛇吻的工具。
打草驚蛇,是成語。依字面解釋,就是以杖擊草,把藏在草中的蛇嚇走。源自北宋‧鄭文寶《南唐近事》卷二:「王魯為當塗宰,頗以資產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於縣尹,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後衍伸比喻做事不密,使對方有了警覺和防範。
「打草驚蛇」這個典故的原文:「疑以叩實,察而後動;復者,陰以媒也。」有懷疑就要偵探確實,待情況完全掌握再行動;反覆偵察研判,是發現暗藏敵人的條件。這句成語,是人性弱點的顯現,另一層積極的意思,是勸勉人生在世,但求無愧於心。有趣的是這句成語,也是古代兵法奇書《三十六策》的第十三略,這部兵法著作已聞名世界,並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常人以為語出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卻沒有確切的成書時間和作者。
「打草驚蛇」四字,除了說人性、論戰法,佛教也多有引用,如《祖堂集‧卷七‧雪峰和尚》、《五燈會元‧卷一五‧泐潭懷澄禪師》、《景德傳燈錄‧附錄‧天童宏智和尚疏》、《景德傳燈錄‧省念禪師》等,皆有寓意。
打草驚蛇是現象也是事實,其原因主要在蛇耳朵的構造:蛇沒有外耳、中耳,只有發達的內耳;功能上,蛇的內耳聽不到經由空氣傳來的聲音,蛇「聽」到外來的資訊,是經下顎骨表面感受到的外界振動,這個振動再透過內耳的杆狀蹬骨傳遞至大腦,以判斷、因應地面發生的情況。以此類推,習見的印度弄蛇人,吹著樂音,引蛇舞動是假,蛇聽不到樂音;真正的原因,是弄蛇人腳踏地的拍子,拍子也是幌子,是踩踏地面的振動,讓蛇有了反應。
在台灣,筆者每日出門健走或散步,都習慣帶根竹製拐杖。一是有些年歲了,主要的還是巷弄趕狗;偶過草叢,也會想起「打草驚蛇」的成語,但非真打,就是杖點草間,踏步隨行,草中是否真有蛇蹤?蛇是否真正被嚇走了,無人知曉;但仍相信打草就能驚蛇,否則如何能日日安心漫步鄉野田壟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