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大廈為國定古蹟,今有司法院、台灣高等檢察署、台灣高等法院等機構在此辦公,可謂全國司法人員最密集的地方。圖/丹青
法官花園景觀一隅。
圖/丹青
文/丹青
位於重慶南路的司法大廈,興建於一九二九年,一九三四年落成,為台北市區的國定古蹟之一。
此建築為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建築師井手薰的作品,仿羅馬風格搭配日本趣味風格設計,帶有文藝復興氣息;三層樓的各層樓面積皆約一千八百餘坪,頗為壯觀。在建築規畫上,司法大廈的平面呈「日」字型,設置兩座採光天井。過去曾做為總督府高等法院、檢察局、台北地方法院的辦公處使用。
政府遷台後,接收此建築做為司法大廈,並於一九七七年增建為四層樓,目前在此大樓的機關,包括司法院、台灣高等檢察署、懲戒法院及大法官辦公室、最高行政法院及其法庭、台灣高等法院等,可謂全國司法人員最密集的地方。
但司法大廈為衙門機關,民眾不敢接近,所幸大廈旁有一座花園,可供法官們平日在思考法律判決或審閱公文之餘漫步其中;難得的是,周一到周五上班時間也開放民眾入園,然一般民眾知道的不多,故有人稱之為「法官的祕密花園」。
約一百坪面積的花園,幾乎與司法大廈同齡。過去這座花園並沒有專人特別整理,放眼望去只有數棵老樹穿插其間,有如一塊廢棄的荒地。直到二○一二年,前高院院長陳宗鎮指示改善花園景觀,此後經歷任院長石木欽、李彥文等人的努力,現今已是花木扶疏,鳥啼蛙鳴的生態公園,並擁有九個生態池,面積雖不大,卻是市區裡值得造訪的小花園。
值得一提的是,法官花園和司法大廈前,都種有許多黃槐決明,初夏盛開。在古代,宮廷、官府多種有槐樹,因此槐樹有指射官方之意;而桑樹則是民間常見農作,代表平民百姓;所謂指桑罵槐,意指一般人不敢罵官府,只能罵罵桑樹來宣洩怒氣,這是頗有趣的典故。
另外,司法大廈在增建了第四樓層後,亦在門口兩側種植具有歷史意義的甘棠樹,勉勵司法官明察秋毫、保障人權。
因為西周時期召公勤政愛民,經常下鄉探訪民隱,有時就在甘棠樹下遮風避雨聽訟,是世界最早的巡迴法院。召公過世後,民眾感念他的德政,不忍砍伐他曾駐足過的甘棠樹,史稱「甘棠之愛」,有司法為民的寓意。
因此,走訪司法院大廈外觀和旁邊的法官花園,不僅能賞花觀木,還能知道一些植物的歷史典故和意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