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說新語】清虛蓴菜揚令名

文/朱振藩 |2022.05.09
699觀看次
字級

文/朱振藩

「蓴鱸之思」千古揚名,歷代文士歌詠不絕;只因觸及皇帝名諱,居然改叫水葵,堪稱奇聞一椿。

原來唐代杭州某知府,進貢西湖特產蓴菜,御廚製羹以進,憲宗李純食畢,讚美此菜豔綠悅目,入口滑爽鮮嫩,因而詢問菜名,御廚以蓴(音「純」)菜告之,不料觸忤帝名,皇上勃然大怒。侍臣立刻改名,從此管叫水葵。

蓴菜亦作蒓菜。而它又叫露葵、浮菜、錦帶,由於其莖、葉背面會分泌一種黏液,白亮滑膩,有如蠶絲,故又稱「蓴絲」。《調鼎集》指出:蓴菜「四月有,清虛物也」,倒也符合實情,向為「吳越名蔬」。

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曰:「蓴生南方湖澤中,唯吳越人喜食之,葉如荇菜而差圓,形似馬蹄。其莖紫色,大如箸,柔滑可羹。夏月開黃花,結實青紫色,大如棠梨,中有細子;春夏嫩莖未葉者名稚蓴。稚者,小也。葉稍舒長者,名絲蓴,其莖如絲也。至秋老則名葵蓴,或作豬蓴,言可飼豬也。」

基本上,蓴菜的收穫期,始於每年農曆三月,止於十月。三、四月初生的嫩蓴最為鮮美,入夏以後,葉漸老,不可食,初秋茁長新芽,名曰秋蓴,亦柔滑細嫩,到了九、十月又老。在一年之內,可兩次出新。

蓴是野生者多,人工栽植甚難,且在不通江、海的淡水湖中方能產生。中國黃河以南的沼澤池溏,都出產蓴菜,尤以江蘇的太湖、蘇北的高郵湖、寶慶湖,以及浙江的湘湖、西湖等地生產最多。歷史上,則以西湖「三潭印月」所產者,最為著名。明人沈明臣〈西湖採蓴曲〉云:「西湖蓴菜勝東吳,三月春波綠滿湖。」即為其寫照。因而每年春暖花開時節,最宜採摘蓴菜。將其未透露出水面的嫩葉採摘而食之,一直是江南的地方名餚。

食用蓴菜,可拌,亦可羹。《調鼎集》指出:「蓴菜滾水略焯,加薑、醋拌。」又蓴羹,配肉絲(可以豆腐乾切絲入替)、豆粉為之。我在杭州西溪溼地的飯莊內,享用過這些美味,憑窗望湖,清風徐來,精神爽適。

吃蓴菜一定要煮沸、熟透而食之。若欲取其鮮嫩柔滑,稍沸即食,易感染細菌性的赤痢。畢竟蓴菜莖、葉,所附生的黏滑質,與培養細菌的洋菜(瓊脂)基質一樣,易遭細菌附著,所以古人說它七月有蟲,食之能令人致腸胃疾。唐代的本草名家陳藏器,據其觀察曾說:「予所居近湖,湖中有蓴、藕,年中疫甚,饑人取蓴食之,雖病瘥者亦死。至秋大旱,人多血痢……」足見已知其害。

此外,散文名家葉聖陶在〈藕與蓴菜〉一文中寫道:「在故鄉的春天,幾乎天天吃蓴菜,它本身沒有味道,味道全在好的湯,但這樣嫩綠的顏色和豐富的詩意,無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寫得生動有趣,可以感受其間的盎然春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