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鄭成功收復台灣

文/余遠炫 |2022.05.09
1126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明熹宗天啟四年(一六二四),荷蘭人在明朝官員與海商李旦及翻譯鄭芝龍的居中協調下,同意撤離澎湖,賺到澎湖後方的大島,也就是台灣。

這一年八月,鄭成功在日本九州長崎平戶千里濱出生。

鄭成功原名鄭森,字大木,由於從小接受儒家教育的薰陶,與其經商且有海洋意識的父親鄭芝龍(小名一官)在性格上有很大的不同。明思宗崇禎皇帝自殺後,鄭芝龍決定投降滿清,希望延續家族利益,然而鄭成功卻反對投降,抗清到底。

明永曆十三年(一六五九),鄭成功發起南京大反攻,結果大敗,於是思考轉移陣地到台灣。當時荷蘭人已統治台灣三十多年,並且用優勢的火力鎮壓郭懷一的反抗,同時以一百二十名火槍兵力殺害四千多名漢人,把台灣當成是荷蘭的殖民地,造成漢人的反感。

鄭成功想奪取台灣的消息滿天飛,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還要求巴達維亞總部支援兵力;台灣的荷蘭兵力約有一、二千人,面對鄭成功的十萬大軍,揆一雖自認兵力強大,卻也不敢大意。

荷蘭巴達維亞總部研判,鄭成功並沒有攻打台灣的想法,於是撤離兵力;荷蘭人也相信,鄭成功的戰船將會因海岸淤淺而無法登陸,加上顧慮鄭成功家族擁有龐大的海上勢力,因此不敢貿然對其開戰。

明永曆十五年(一六六一),鄭成功率領戰船從台南鹿耳門登陸,鹿耳門水道本是淤淺的水道,但得力於當時的天時地利,鹿耳門大潮讓鄭成功的船隻能順利駛入台江內海,荷蘭人建的普羅民遮城(赤崁樓)很快的被攻打下來。

荷蘭兵力與行政中心是在熱蘭遮城(安平),雖然鄭成功的海軍可說是一支強大的部隊,但荷蘭擁有最先進的船艦與棱堡,就算是幾千人的軍隊,也足對數萬人的傳統部隊構成威脅。鄭成功一時無法攻下熱蘭遮城,於是改變戰術,切斷荷蘭對外求援管道,並且包圍熱蘭遮城,這一場包圍戰竟然長達九個月,揆一最後無法苦守,只能認敗投降。十七世紀歐洲最強大的國家與中國的第一場戰爭,就以失敗收場。

揆一後來寫了《被遺誤的台灣》一書,為自己的失敗喊冤,荷蘭王國王冠上的最亮眼珠珍,就這樣被拔走了。他本來被判處死刑,後來改判終身監禁荒島,而被荷蘭強摘的珍珠,終於可以物歸原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