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後疫情的「蔬福生活」

 |2022.05.06
8575觀看次
字級

疫情的隔離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也改變了生存的觀念。最明顯的是口罩,過度化妝在口罩之下變得多餘;而無法外食的限制,也使得人類的飲食習慣起了非常大的變化。最明顯的即是對增強人體免疫力有更好作用的食物,受到歡迎,簡單而健康的食物,成為烹調的主流。

相應於此的,是衣著美感的改變。經濟繁榮時期,那種華服美飾、誇張艷麗的服裝不再流行,反而是簡單俐落,有益於運動健康的休閒風格,更受歡迎。住的方面,因為隔離的需要,生活空間愈為重要,而簡單的庇蔭之所,對人體更為健康,人們更願意遠離繁華的城市,走向自然。

疫情固然帶來苦難,卻也是讓我們反省文明與生活方式的契機。

其實人類過度追求物質欲望的生活方式,已帶來非常嚴重的問題。以服飾業來說,全世界已面臨廢棄服飾的垃圾災難。據美國紡織品回收委員會(Council for Textile Recycling)的資料顯示,從一九九九至二○○九年的十年間,消費者丟棄的紡織品垃圾(大多為服裝,還有鞋子、配件、毛巾、寢具等)增長達百分之四十。二○一五年,產出二百五十億磅(約一千一百三十五萬噸)的垃圾,不分男女老少,平均每人丟棄八十二磅(約三十七公斤)的紡織品垃圾。

台灣雖僅二千三百萬人口,依據舊衣回收業者推估,台灣每年約丟掉七萬二千噸舊衣,以每公斤三點二件換算,約為二億三千零四十萬件,相當於每分鐘丟四百三十八件衣服,平均每人每年貢獻十件。

這些被拋棄的衣物都將成為第三世界的垃圾,變成地球的負擔,要不就是燒掉,變成碳排放的汙染。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今年的報告指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不斷上升,預計最晚在二○二五年以前達到高峰,之後必須迅速且深度減碳,在二○五○年實現淨零排放。如果溫室氣體排放量在二○二五年以後繼續上升,將導致二一○○年全球升溫攝氏三點二度,那時地球的災難將難以挽回。

聯合國報告也特別提到「需求面」解方,日常消費行為的調整,累積起來最高可貢獻七成的減量。而其中最重要的即是人類主動改變生活方式。人們習以為常的減少肉食、搭乘大眾運輸、資源回收再利用、生活節能行為,累積起來可以達百分之四十至七十的減量貢獻,「更重要的是,這些作為的減量成本是負的,也就是說,個人的行為不僅有減碳的效益,還可以節省生活支出」。

這便是我們在後疫情時代可以努力的方向:從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開始,以簡單健康為美,以互助善意為念,以新的生活形態,來建構一個共生友愛的環境。這不僅有益於自身的健康,更能為後代子孫減少負擔,留下淨土。

從後疫情的時代需要來看,五月六日至九日在台北世貿舉行的「國際蔬食文化節─蔬福生活」,就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是邀請民眾為疫情祈福,一起響應蔬食、環保、愛地球。

更重要的是,還有莊嚴殊勝的「慶佛誕浴佛祈福法會」,以及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書寫的「心」字,為疫情下的人心祈福。

疫情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特別是在長久隔離所帶來的孤獨與疏離之後,人心需要更本質性的愛與互助,讓我們懷著互相扶持的善念,重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建構一個對地球生態更友善的世界,請大家一起努力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