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黃朵而
1
周徽徽因為對太空科學的熱愛,2020年決定休學重考,如今就讀中央大學太空科學與工程學系的她,不只課業上有優秀表現,也常利用課餘時間參加國際太空站實驗設計競賽、黑客松比賽、立方衛星設計競賽等。周徽徽認為:
「不要因害怕丟臉就有所卻步,更不要因為害怕失敗而停滯不前,勇於探索是年輕最好的歷練。」
2
插畫家「貓魚」本名蔣孟芸,「動物關懷」和「生命意義」是其主要創作元素,更促使她成為蛋奶素者;2019年她入圍「波隆那插畫展」後,案源愈穩定且不用再身兼多職,擁有更多時間能專注於創作。蔣孟芸表示:
「我很幸運會畫畫,也剛好熱愛畫畫,我期許自己藉由『畫畫』成為有影響力的人。」
3
台灣兒童發展早期療育協會台東社工員豐凱瀛,4月獲頒社工服務績優獎;她分享,有時家長不能接受孩子發展遲緩,會質疑她的專業,對她來說是很大的挫折,但只要跨上重機釋放壓力,下車她又有動力可以繼續服務。豐凱瀛說:
「被拒絕後,我總會調適自己、學習釋懷,並以更堅定意志爭取認同。」
4
中國大陸重慶市南岸區太極拳協會會長徐嘉,為第8屆世界傳統武術錦標賽太極拳、太極劍冠軍,為了傳承太極,她2016年在重慶南山海拔約400公尺處開設「資武太極道館」教課,也到鄉村、校園,推廣健身氣功。徐嘉表示:
「我希望每一個習武者上山,都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山下的生活。」
5
就讀於台南市安南區土城高中的黃姿鳳,今年以繁星管道錄取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為了不讓工作辛勞的父母擔憂她的課業,她努力讀書讓成績維持在前段,高一就立志要當國文老師,希望用文字鼓勵在困境中的學生。黃姿鳳說:
「我們不是小說的主角,沒有編劇給我們安排完美的劇情,有些時刻我們只能靠自己!」
6
許桂芳多年來用筆名「隱匿」寫作,曾經營獨立書店「有河book」,也曾獲2016年度詩獎、第50屆吳濁流文學獎新詩首獎。8年前她罹患乳癌後,她學會跟自己的身體說話,4月將這段新路歷程寫成《病從所願》。隱匿表示:
「期盼曾經或正受困病身的朋友們,能藉由書中的文字,看見屬於自己的一抹微光。」
7
偏鄉才藝師資難求,因此台中市中華口琴會理事長陳法澄連續8年,到彰化偏鄉校園擔任老師;他61歲才開始接觸口琴,起步較晚的他,用3倍努力追上進度,每天都會到公園、地下室練習。陳法澄說:
「什麼時候開始不重要,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開始。」
8
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勝峯2002年開始帶團隊到越南義診,今年獲美國外科學院「國際志工獎」肯定,相信施比受更有福的他,也用畫筆記錄醫師堅守崗位的身影,希望讓醫界後輩能理解「醫者父母心」的重要。鄭勝峯表示:
「藝術創作可以表達寫實的一面,也可以加入天馬行空的想像,但最重要的是透過畫作傳達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