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立法院內政委員會審查通過《國安法》修正草案,增訂經濟間諜罪及國家核心關鍵技術營業祕密之域外使用罪;這是半導體業界、積體電路(IC)設計工程師、人工智慧(AI)設計工程師,乃至學生都關注的大事。政府立法宗旨是防治中國大陸竊取國安商業祕密,祭五至十二年徒刑,併科罰金,冀能嚇阻。
《國安法》修正案未定前,司法單位已先調查近百家公司是否為陸企投資,或陸資聘台灣人掛名,遂行挖角乃至僱台籍工程師為陸企工作。檢調鎖定竹科周邊公司立案,還全台聯合搜索,查扣電腦、文件、押人偵訊,欲以雷霆行動示警:「小心,間諜就在你身邊。」
政府為保護產業競爭力查商業竊密案,分所應為;實務上也有晶圓大廠高階主管被檢控,至今官司未了。比照軍事、政治間諜,訂經濟間諜罪條款,是加強攻防武備;但參考美國經驗,在有否不當得利?是否為間諜組織交付任務?給商業祕密權利人造成何等重大損失?都不易查核舉證;唯一經冠名經濟間諜,已含道德譴責之意。
過去一年來遭調查或搜索的公司,有的把透明玻璃牆改成霧面玻璃,保護員工;設址竹北商辦大樓、科技園區的公司,有的卸掉招牌,熄燈關門。軟體設計是寫程式,與硬體製造的商業機密屬不同形質;年輕設計工程師回答媒體訪問時說,他們沒偷技術,檢調也沒查出他們竊了誰的密;推測政府用意是:「不准幫大陸做事。」可是憲法保障人民工作權,得自由就業維持生計啊;如今同事們只好回家寫程式,有的還考慮赴大陸就業。
台灣發展半導體產業逾四十年,已積累許多有技術又擅長經營的人才。陸企擁資金、賦稅和內需市場等優勢,早就瞄準這個人才庫,築巢引鳳,給願景,給優厚待遇,歡迎台灣人赴陸就業。國台辦回應台灣訂經濟間諜罪的說法是:「只會損害台灣工商界和島內同胞的切身利益。」
台灣面對大陸競爭,防衛思考多。蔡英文總統到成大參加半導體學院揭牌儀式時說,半導體人才投資是台灣的戰略投資。蔡政府為保戰略投資成果,防堵「楚才晉用」,乃以重罰威懾專技人才須警惕國安規範。但密織法網真能留住人才嗎?
在廈門教書的台籍教授認為,台灣發展得愈好,人才愈會聚集。新冠疫情期間,兩岸都嚴密防控、清零,上海疫情爆發後,台胞的網路社群訊息,多認為台灣防控尚顧全個體生計,可以預警並安排備案;上海則突然封區,由大白(穿全套防護服者)把守門禁,阻止外出,實在太震撼。旅陸台胞不無歸鄉念頭,是為稻粱謀而難定行止。
學、用能對接是另一關鍵。陸製無人機價量質均優,但台灣的AI設計厲害;高階無人機須結合人工智能晶片,放飛後依指令自行修正路線抵達目的地並回收。台灣重視硬體技術甚於軟體設計,搞設計,可能待遇不如人,也可能無用武之處;節慶時拿無人機表演聲光秀,在行家眼裡只是低端運用。
新竹縣明新科大自今年一月一日起為全校教職員工含約聘人員加薪,要追上國立大學水平。位於南投的暨南大學與矽品精密公司合作,培育封測人才,無縫銜接學校與半導體指標企業。似此改善待遇、幫助學生找到對應工作的努力,就是以良木留良禽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