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嚴峻,儘管大陸政府採取清零封城的防疫政策,每天仍持續新增二萬五千本土病例。台灣現在每日本土病例已增至四百例,專家預測,現在新一波疫情才剛開始,等到高峰期爆量將不下於上海。指揮中心既已決定採取共存方案,但如不及早做好配套準備,「今日上海,明日台灣」可能就會成真。
針對台灣本土案例日增的情況,指揮中心陳時中說,到了一千五百例之後,就要啟動「輕症居家隔離政策」,算是慢慢走向「與病毒共存」的政策,也就是步履歐美國家的開放政策,而不是大陸的清零政策。然而,這種政策最大的風險就是會快速傳染,難免有些重症患者就會因此死亡,尤其是老年的長者。歐美國家死亡的案例確實驚人。
另外一個風險就是染病的後遺症,也有專家警告,一旦感染了新冠病毒,就算治癒了,後遺症也會拖累後半生,比十九年前的非典更嚴重,用藥的副作用也更大。因此,中國大陸寧可採取清零、堅壁清野的政策,而不走歐美國家採取開放的共存政策。這正是中西文化差異之處,畢竟「人命關天」是中國傳統對於生命的態度,避免人民生命的損失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而指揮中心因為無法全面清零,又擔心醫療量能不足,甚至影響經濟發展和民眾的正常生活,因此採取「類共存」的模式,讓輕症者居家治療,但能否因應即將來臨的風暴,實在令人憂慮。近日看到不少官員因為接觸確診者,包括蔡英文總統、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副祕書長何佩珊都已居家隔離,而賴清德副總統也因為與間接接觸者餐會而立即快篩,所幸為陰性。政府官員如此高比例的隔離,可見此波疫情傳播速度驚人。
上海原本採取「精準防控」的清零政策,但沒有奏效,封城之後立即遭到物資短缺,民眾叫苦連天。台灣也顯然禁不起再次採取嚴格的三級警戒,但目前看來,篩檢試劑不足,而且價格比其他國家高出一倍以上,民代質疑是不是有人在發國難財,或是指揮中心在「鈔錢部署」。顯然前一波政府盡全力護航高端疫苗的過程,讓民眾多所質疑。如果政府處處和民眾錙銖計較,怎能放多少心思在民眾身上。
現在,醫療物資包括疫苗、快篩劑、治療藥物、急救病房是否準備充足,著實無法讓人放心,因為救治的藥物還在採購中,指揮中心根本就沒有未雨綢繆。各地方的醫療量能是否足以因應大規模的疫情擴散,也值得憂慮。一如上海的狀況,疫情一爆發便措手不及,一因年長者接種率低、疫苗覆蓋率不足,二來加護病房資源不夠,方艙醫院一時之間無法應急,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台灣已經放棄清零政策,走向逐步與病毒共存的方向;可以預見,每日的確診數字必然會逐日增加。國衛署前署長邱淑媞提出警告,如果以日本南韓的情況推估,台灣的感染人數在高峰期恐怕會達到每天二十萬,死亡人數也會高達三千至二萬,這個數字確實讓人吃驚,她建議要增強篩檢覆蓋率,不要拿人命開玩笑。確實,清零政策和共存政策對於人命有不同的思惟,政府要做好準備,把風險管控到最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