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擺立場是容易的。左右兩邊:左派/右派,統派/獨派,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民主/獨裁,自由/專制。一刀切,選邊站。這個很容易。
而人生有這麼簡單?國家治理有這麼容易嗎?
現實是:大部分人,都想兼而有之。既要資本主義的自由富裕,又要社會主義的福利保障;既要社會福利的保障,又要少稅、少政府干預;既要少政府干預,又要政府處理所有公共建設、交通投資。這種兩邊都要的心態,正是當代民主的大病之所在。選民的這種心態,造成政治人物只有不斷開支票,社會福利拚命給,國家財政管他娘,留給下一代去煩惱。
這種只圖短視近利,不顧長遠未來的毛病,最終傷害的是國家自身。財政困難只是最容易的,如果是小國,處於列強之間,政治人物只顧討好,不顧現實的危境,一味拿民粹主義加碼,最後會是什麼結果呢?
烏克蘭戰爭,正是當代的啟示錄。
烏克蘭是一個小國,想靠向西方,向歐盟靠攏,可以通過公投,或者其它民主的方式決定,這沒錯。民主是公決,但公投是不是可以實行,卻是另一件事。
這正如台灣,我們不也曾在大選中,為了召喚民粹的力量,號召公投,要加入聯合國嗎?但國際現實卻是殘酷的。無論公投有沒有過,加入不了就是不行。國際外交是靠實力走出來的。沒有足夠的外交實力,再多公投也沒用。
烏克蘭要加人北約也一樣。它實行民主直選制度,有過政治上的顏色革命,因此將加入北約入憲,這一切都符合程序正義。不能忘了,它身邊站了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一個核軍力強大到美國也不願意直面對戰的大國。對烏克蘭人來講,理念與理想,是未來的目標;但如何實踐,卻需要智慧。質言之,它必須步步為營,小心謹慎,在保護國家安全、人民安全的大前提下,在政策上細膩操作,以達成長遠的目標。即使是委曲求全,面對環峙的歐美俄諸大國,都是必要的。這不是示弱,而是生存的智慧。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國之不存,民將何生?
然而烏克蘭最大的問題是,以民粹的選舉,將國家安危,訴諸選舉的吶喊、狂熱的遊行、示威的口號。等到選舉一過,面對國際現實的困境,烏克蘭政府無法面對,於是化為內部的政治對立,將不同立場的政治人物,變成獵巫的對象,國家逐漸走向分裂。
坦而言之,烏克蘭原本可以不必走到今天這一步。但太簡化的二分法,太絕對的立場切割,讓人民失去了對話的空間,讓意見的對立轉為國族的對決,最終只有走向戰爭一途。
這一次俄烏戰爭的討論,在台灣也有相同的困境,人們不問是非,只問立場,似乎非俄既烏,一點都沒有東亞主體性的空間。但事實上,台灣最該看見的,是烏克蘭的教訓。那就是缺乏智慧,暴虎馮河,聽信強權,淪為戰場,生靈塗炭。
台灣該記取的,是以小事大的智慧,是如何維護台海和平,是如何在強權夾縫中生存的戰略,是如何保護人民的安全。
智慧比立場更重要。烏克蘭這一課,對台灣實在是太寶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