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傳承人】 王康 手到心到 雕刻青春

文/記者黃臻、劉金海、李博  |2022.04.10
1885觀看次
字級
專注雕版木板鐫刻。圖/新華社
動手刻字,需要一顆平靜的心。王康說內心焦躁的人,刻出來的東西有「火氣」。圖/新華社
南京鬧市區,一座古樸的宅院。朱漆大門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青磚黛瓦透露出歷史味道。 初春探入門縫,微風輕拂樹梢。院落西南角的一間斗室,窗外鳥鳴盈耳,屋內靜謐無言,只聽木屑從木板上掉落的沙沙聲。 老舊的辦公桌上,形狀各異的刻刀擺放其間。案台邊的鐵皮小台燈,散發著瑩白色光芒。王康蜷身伏案,右手緊握拳刀,左手頂住刀背,刻刀划過木板,雋秀的漢字慢慢成型。圖/新華社
工作台前練習雕版木板鐫刻。圖/新華社
王康在金陵刻經處經版樓內整理經版。圖/新華社

文/記者黃臻、劉金海、李博

南京鬧市區,一座古樸的宅院。朱漆大門隔絕了塵世的喧囂,青磚黛瓦透露出歷史味道。

初春探入門縫,微風輕拂樹梢。院落西南角的一間斗室,窗外鳥鳴盈耳,屋內靜謐無言,只聽木屑從木板上掉落的沙沙聲。

老舊的辦公桌上,形狀各異的刻刀擺放其間。案台邊的鐵皮小台燈,散發著瑩白色光芒。王康蜷身伏案,右手緊握拳刀,左手頂住刀背,刻刀划過木板,雋秀的漢字慢慢成型。

任牆外車水馬龍,眼前這一塊棠梨木板,就是王康的整個世界。

傳承種子發芽生長

身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八代傳承人,王康喜歡用「緣分」來形容他與這門古老技藝的關係。

二○一○年,還在南京市莫愁中等職業學校(現為南京非遺學院)就讀古籍鑑定與修復專業的王康,在參觀江蘇省古籍修復成果展時,結識了金陵刻經處的兩位傳承人馬萌青和鄧清之。一份眼緣,兩位老師當場表示,如果感興趣,可以到金陵刻經處有系統地學習雕版印刷技藝。

這次偶然的相識,在從小就喜歡「倒騰木刻」的王康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

不久後,每日乘車上下學的王康意外地發現,公交線路因改道正好在金陵刻經處門前經過,剛剛種下的種子迅速發芽。

二○一一年,學校組織實習,王康找到了金陵刻經處。從拜師學藝到畢業工作,在他看來,「一切感覺都是安排好的」。

位於南京市淮海路三十五號的金陵刻經處,一八六六年由晚清著名學者楊仁山創立,融古代經書、經版收藏,經書雕刻、印刷及流通於一體,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歷史。

時至今日,金陵刻經處仍然保持著以「雕版、刷印、裝幀」為主要流程的手工製書傳統。在刻版時,底樣選用老宋字,上樣塗油後進行刊刻。在刷印時,先以帚子將水墨塗刷在經版上,再將宣紙覆上,用擦子壓擦,然後揭下印好的書頁。在裝幀時,分頁、折頁、撮齊、捆紮、壓實、齊欄、串紙捻、切書、打眼、貼封面、包角、裝訂、貼籤條、裝函套等幾十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

對於自己接觸的第一個想學雕版印刷的「九○後」,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七代傳承人鄧清之,曾懷疑王康能不能「吃下這個苦」。

「刻字要收掉花哨的心,然後坐下來安安穩穩地做,從早晨坐到晚上,」鄧清之說,「很多年輕人吃不下這個苦。」

工作不僅辛苦,而且收入不高,面對世俗的考量,王康承認自己也曾想過放棄,但是心裡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來。

「從刻第一塊雕版開始,我就喜歡上這種木屑從版片上面彈落的樣子,」王康感慨道,「像一片片花瓣,被自己拋灑出去。」

十八塊大型佛像版

金陵刻經處後庭,有一座素雅的二層小樓,正門兩側「流通功德藏,接續人天師」的描金對聯讓人肅然起敬。這座「經版樓」,乃金陵刻經處的聖地所在,內藏經版十二萬五千片,匯集著一代一代匠人的心血。

初來刻經處,王康正好趕上經版樓動「手術」。為保內藏國寶於萬全,金陵刻經處對經版樓進行改建加固,升級成可以滿足條件的文物庫房。

那時,王康與同事們一道,把庫房中的版片搬運出來,逐片清理、整理歸集,重新放回「升級」後的經版樓。正因如此,他說自己幾乎與每片經版「結緣」,其中就包括「鎮處之寶」︱︱十八塊大型佛像版。

這十八塊大型佛像版大多刊刻於清光緒年間,不論從工藝角度,還是從藝術角度來說,都是中國雕版印刷史上的巔峰之作。

「第一次看見這十八塊版的時候,我就把它們作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了。」回想起當時的情形,王康的音調略微有些提升。

「刊刻出可以與之齊肩的作品,是我的人生夢想,即使這個夢想有些遙遠。」

人只有在見識過自己無法企及的高度後,才會真正感覺到自己的渺小。與「鎮處之寶」的親密接觸,讓王康大為震撼,受此感召,開始潛心學藝。

「一般做學徒都是從觀察開始。每天跟在師傅後面,認真觀察,不著急動手,看自己能從觀察中看明白什麼門道。」

王康口中的師傅,名叫馬萌青。他少年時因藥物作用導致聽覺受損,卻是個「有心」的人。耳朵聽不清就用眼睛。學藝時,馬萌青一刻不離地觀察師傅們的手,反而學得比其他人還快,成為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第六代代表性傳承人。

動手刻字,需要一顆平靜的心。按照王康的說法,內心焦躁的人,刻出來的東西是有「火氣」的。「比如說,你剛剛擠完早高峰過來,心還沒有平靜下來就開始刻了,那你刻出來的東西,就夾雜著急躁的『火氣』在其中的。人沒緩和下來,不那麼從容。你去做這個事情,其實是對自己手藝的不尊重。」

俯首、屏氣、凝神,刻刀遊走於木板之上,思緒沉浸在方寸之間。師傅告訴王康,刻的過程,也是練的過程,錘鍊的不僅僅是手上的功夫,還有人的心智。

「自己要達到什麼樣,怎麼樣去達到,別人為什麼可以達到,這些都是需要考量的。」王康說,「在練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高度,到沒有辦法精進的時候,就再來一遍,這種由熟返生的過程,很關鍵。」

斗轉星移,瞬息十年,王康參與了二十多部古籍、近十萬字的雕刻。他說,每當傾心雕刻的版片新鮮出爐,那種喜悅感,就如同「親眼見證嬰兒的誕生」。



師徒口傳身授 一個眼神就能了解

在世界印刷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中國雕版印刷術,歷來為師徒世代口傳身授。

「學習雕版有這樣一個過程:先進門的時候就是製作工具,一般這個工具是師傅先帶你製作一套,然後你要學會琢磨,學會自己使用它,之後接受雕版的訓練,包括選材、上樣,然後雕版,最後進行整理這一系列的過程,也是師徒之間感情的建立。」

多年的教誨,身與藝的傳承,王康將之視為一個疼惜自己天分的過程。

「這麼些年,我和師傅的交流完全不需要語言,基本上一個眼神就能互相明白。就像鹽野米松在《留住手藝》裡寫的那樣,學活計的過程就是懷著一顆誠實的心去理解對方的過程。同吃一鍋飯,同幹一個活,自然而然,師徒的關係就形成了。」每一天,王康跟著師傅靜靜地在白牆黑瓦的老房子裡,開始並結束一天的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清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金陵刻經處創立至今,這裡的雕版印刷技藝已傳八代,其中第四代傳承人因趕上新中國成立後的短暫復興,人數達到十九人之多,而後人數驟減,到了王康這一代,迎來了轉機。

二○○九年,「金陵刻經印刷技藝」代表「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的關注驟然增多。

隨著國家的重視和傳統文化復興,很多高校開設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和相關專業。在鄧清之眼中,王康他們這批「九○後」跟她入行的起點不一樣,「他們學的這個專業,是帶著基礎來的。」王康從大專二年級左右開始接觸這項技藝,先從素描再到繪畫,再到工筆,之後到裝幀和裝裱,最後進入到雕版印刷。

王康刻字的時候喜歡聽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的《人類簡史》。一邊聽,一邊去做喜歡的事,彷彿感受到「宇宙的呼吸」。刻工是慢功夫,心到了,手才能到。師傅們那個年代一天可以刻一百個字。到了王康這一代,刻四十個字需要一天,一面板子一般四百個字,刻一塊板子至少十天,非常磨練心性。

手藝人的堅守執著

閒暇時,王康喜歡國漫,也喜歡玩遊戲。和其他藝術門類一樣,刻經技藝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納了刻字人獨有的氣韻生動,在具備傳統工藝文化美感與價值的同時,人的氣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二○二○年,他以精湛的技藝,被認定為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最年輕的代表性傳承人。

「我覺得工匠精神倒不是說,你這個行業一定要做得如何如何好。像我們這種手工技藝,它必然是要被現代化的工業生產所替代的。我們需要學習的是手藝人這份堅守和執著的精神,這種精神在各行各業都是需要的。」鄧清之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