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在「工程教育評估」發表會,痛批台灣的大學工程教育,太重視論文、高階理論,學生對實務「一點感覺都沒有」,導致畢業生進入職場,無法立即上手。
身為學生的我深有同感。台灣教育這近年來出現了很大的危機,首先是大學定位問題,到底台灣是要什麼樣的大學,是像要台大般的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服務性大學?從獲「五年五百億」補助的大學來看,每所大學都想要成為研究型大學,但這是大學原本的設立宗旨嗎?
其次,大學校系的評鑑制度存有很大問題,普通大學發展、功能與技職大學不同,卻用普通大學的委員評鑑技職大學,而且評鑑方式也有問題,理工學院性質與人文社會不同,卻用評鑑理工的方法硬套在人文社會,這種評鑑制度會合理嗎?
此外,就如李家同教授所說,教授為了升等對實務課程興趣缺缺,因為實務課程對升等毫無幫助,如何能增加學生實務能力?
而且,學生變成教授升等的「廉價勞工」,學生忙於幫教授寫s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和sci(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等升等學術期刊,學生或許能間接學到理論,但對實務沒幫助。
這些都使台灣學生的實務經驗愈來愈缺乏,也造成學生對研究模式非常清楚,但對實務一竅不通,理論與實務是有距離的,必須針對產業需求,結合理論與實務研發新產品,否則台灣產業將失去競爭力。
謙言(台北市/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