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醫學會於兒童節前夕,舉辦「藥安全,護兒童」記者會,提醒醫師與家長共同留意、守護孩童用藥安全。圖/兒科醫學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提醒,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症狀,需要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與診斷,才可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兒童用藥劑量,絕非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即使是孩童最常見的咳嗽症狀,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感冒,但也可能是氣喘、異物吸入,或其他非呼吸系統疾病,如不自主動作異常的「妥瑞症」,病童會不受控制的乾咳,卻常被當感冒,治療很久後才被正確診斷。
「即使感冒,也不應自行服藥,因為感冒藥常含有多種成分,或含有不適合兒童使用成分。」彭純芝說,由於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對於某些成分代謝速度緩慢,極容易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
她指出,曾有6個月大寶寶,出現咳嗽症狀,可能是被媽媽感冒傳染,媽媽就把自己喝的咳嗽藥水分給寶寶喝,兩天後寶寶嘴唇發紫、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寶寶並非嚴重肺炎,而是感冒藥裡的「可待因」成分,引起呼吸抑制,緊急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才度過難關。為減少這類情況再度發生,目前已規定12歲以下孩童,不得服用含可待因成分藥物。
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指出,曾有一名5歲男孩,體重19公斤,因發燒,長輩在家中急尋退燒藥,一時不察,誤拿了二顆500毫克普拿疼給男孩吃,男孩因此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情形;緊急送急診,才發現是普拿疼(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緊急搶救後,才撿回一命。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強調,解決孩子許多症狀,最重要是分辨原因,如常見的腹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或是腸道敏感等不同問題;又如孩童腹痛、嘔吐,背後原因五花八門,且不同年齡好發疾病類別不盡相同,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出背後「藏鏡人」,方能對症下藥,並根據孩子年齡、體重等,做出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