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兒病背後「藏鏡人」 確保用藥安全

陳玲芳 |2022.03.31
1110觀看次
字級
兒科醫學會於兒童節前夕,舉辦「藥安全,護兒童」記者會,提醒醫師與家長共同留意、守護孩童用藥安全。圖/兒科醫學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提醒,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不適症狀,需要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與診斷,才可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兒童用藥劑量,絕非成人的縮小版,「完整評估、適當用藥、精準劑量」,是兒童用藥安全的重要關鍵。

台灣兒科醫學會秘書長彭純芝表示,即使是孩童最常見的咳嗽症狀,可能是大家熟悉的感冒,但也可能是氣喘、異物吸入,或其他非呼吸系統疾病,如不自主動作異常的「妥瑞症」,病童會不受控制的乾咳,卻常被當感冒,治療很久後才被正確診斷。

「即使感冒,也不應自行服藥,因為感冒藥常含有多種成分,或含有不適合兒童使用成分。」彭純芝說,由於孩童代謝系統尚未發育完成,對於某些成分代謝速度緩慢,極容易在體內蓄積,增加副作用。

她指出,曾有6個月大寶寶,出現咳嗽症狀,可能是被媽媽感冒傳染,媽媽就把自己喝的咳嗽藥水分給寶寶喝,兩天後寶寶嘴唇發紫、緊急送醫;醫師發現,寶寶並非嚴重肺炎,而是感冒藥裡的「可待因」成分,引起呼吸抑制,緊急入住加護病房,使用呼吸器治療才度過難關。為減少這類情況再度發生,目前已規定12歲以下孩童,不得服用含可待因成分藥物。

林口長庚兒童一般科醫師吳昌騰指出,曾有一名5歲男孩,體重19公斤,因發燒,長輩在家中急尋退燒藥,一時不察,誤拿了二顆500毫克普拿疼給男孩吃,男孩因此出現嘔吐、無精打采、嗜睡情形;緊急送急診,才發現是普拿疼(acetaminophen乙醯胺酚)中毒、引發肝功能失調,緊急搶救後,才撿回一命。

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李宏昌醫師強調,解決孩子許多症狀,最重要是分辨原因,如常見的腹瀉,可能是感染性腸胃炎,也可能是腸道吸收異常引起,或是腸道敏感等不同問題;又如孩童腹痛、嘔吐,背後原因五花八門,且不同年齡好發疾病類別不盡相同,需要專業醫師鑑別出背後「藏鏡人」,方能對症下藥,並根據孩子年齡、體重等,做出適當的藥物劑量調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