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醫學科醫師王凱平,建議落實「補、測、動」三字訣,養成維持好體力習慣。圖/益富提供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走路」是人們能隨時隨地進行的生活化運動,日行萬步更是許多人當成運動方式之一,但除了追求「步數」,走路「速度」也是關鍵。醫師指出,因為「肌肉流失」引發跌倒,而在2年內引發死亡的風險,其實比癌症還高;而走路速度,是檢測肌肉流失的最簡單方式。
根據益富「樂齡運動大調查」,有8成民眾會以散步當作運動,但卻有7成以上覺得自己走路變慢,甚至覺得自己走路常常被人超越。根據台北市醫師公會會刊,正常狀態下,步行速度1秒應大於1公尺,建議民眾可試著走6公尺並計算秒數,來粗估自己的步速。
本土研究顯示,樂齡族若1秒約走0.8~0.9公尺,可能有體力不足的現象,所以走路「速度」其實是測試體力的重要指標之一,不可輕忽。
運動醫學科主治醫師王凱平表示,判斷肌肉流失的方式有三面向,走路速度、起身速度、握力大小,過往多數民眾不認為肌肉會生病,因此鮮少提供給身體肌肉足夠的養分或訓練。
隨著年齡漸增,有7成的人覺得自己的走路速度,跟三年前比起來有變慢;王凱平提醒,若誤把走路散步當運動、或是走路速度1秒小於1公尺,當心體力不好、愈走愈慢,可能是健康的警訊。
圖/pexels
王凱平強調,走路速度與全身健康息息相關,「健走」的速度會比「散步」的速度要來得快,民眾可從三個標準來自我檢視:是否有流汗、是否有微喘、是否有感覺到疲累?而不僅僅只是有走就好,如果沒有維持一定速率、心跳120次/分鐘、流汗,那麼可能沒有達到真正運動的標準。
除了年紀自然老化外,長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均衡,也是體力流失的主要因素;王凱平建議落實「補、測、動」三字訣,包含「補」充足夠營養;自我檢「測」步行速度;多運「動」,透過正確營養及運動,來保持好體力。
飲食上要攝取優質蛋白質,並補充BCAA(支鏈胺基酸)營養品,其中應挑選含有「優質三蛋白」(PDCAAS=1)才好消化好吸收,又能幫助肌肉生長,增強體力。多數國人缺乏的鈣質、維生素D,可維持骨骼和肌肉健康,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