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自覺症狀恐腸癌 2成患者因疫誤治療 陳玲芳 |2022.03.30 語音朗讀 57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中)與四位醫師及一位病友,同台出席大腸癌衛教記者會。圖/記者陳玲芳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發生與死亡人數逐年增加,依據2019年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平均每30分22秒就有1人被診斷為大腸直腸癌。受新冠疫情影響,除了民眾篩檢意願降低,臨床也發現約2成患者,治療時程有所延誤。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表示,這兩年臨床門診發現,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北榮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聖捷分享一名案例,57歲婦人兩年前確診大腸直腸癌三期,透過電療、化療再經由手術切除腫瘤,後因疫情不敢到醫院,而沒有定期回診,直到肛門與會陰部流湯、噴膿,緊急就醫後才發現腸癌已惡化至四期。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北榮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說,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發生。他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呼籲民眾若出現腹脹腹痛、血便中帶有黏液便,以及明顯排便習慣改變(時而腹瀉、時而便秘),應提高警覺,立即就醫檢查。此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病友周小姐現身記者會,獻花給北榮張世慶醫師,感謝醫護人員助其重生。圖/陳玲芳他舉一位「鋼鐵媽」、40歲周小姐為例,其12年前罹患乳癌第一期(左側),3年前確診罹患大腸直腸癌,初判為第二期,手術切除右側結腸、部分膀胱、子宮及雙側卵巢。因出現惡性腹水,最終診斷為腸癌第四期。隨後接受標靶及化學治療,半年後卻再次復發,同時又確診乳癌(右側)。幾近精神崩潰的周小姐,因為護理師一句打氣的話:「第四期其實只是一個數字與歸類,不要害怕!」為了老公與女兒,選擇正面迎擊,馬上接受治療,在張世慶醫師建議下,手術切除腫瘤後,持續接受化療藥物合併健保抗血管標靶藥物治療,今日她現身記者會,感謝醫護人員助其重生。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表示,大腸直腸癌患者中約2成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其餘8成則與年齡、肥胖以及飲食、生活習慣等後天因素有關。呼籲民眾應多攝取蔬果等高纖食物,維持穩定作息,就算無症狀者也應於50歲後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若是高風險族群則應更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以遠離腸癌危害。圖/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 前一篇文章 燒腫癢汗咳瘦 恐淋巴癌惹禍 下一篇文章 嬰兒防猝死 5招安心睡 熱門新聞 01【詩】夏身2025.08.1502智利佛光山 祝福寶寶平安成長2025.08.1203【閃文集】黃金杯2025.08.1204佛光山佛館 台灣最強博物館2025.08.1305北區知賓培訓 以專業服務廣度有緣人2025.08.1406【論愛談情】把愛說出口2025.08.1207社論--許倬雲院士的悲願2025.08.1308泰華寺致力譯經 促南北傳佛教融和2025.08.1409挑戰你我認知 超級地球數量超預期2025.08.1710超新星爆炸 害地球物種大滅絕2025.08.1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挺顱顏家庭 溫昇豪募款傳愛西瓜、哈密瓜、鳳梨 含糖過高別當早餐人工生殖備孕壓力大 醫籲夫妻突破3難關蔬食族營養健康滿點 補充蛋白質、鐵、B12暖月唐心中秋禮 守護唐寶寶夏天吹冷氣疲累頭暈 薑茶刮痧抹精油緩解 作者其他文章台灣醫療外交 傳承愛與責任挺顱顏家庭 溫昇豪募款傳愛人工生殖備孕壓力大 醫籲夫妻突破3難關暖月唐心中秋禮 守護唐寶寶面對憂鬱症挑戰 從復發到重拾希望立秋養生首重潤肺 少吃辛辣冰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