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69 行為心理學家 奧莉特:理性投保 荷包不失血

楊慧莉 |2022.03.26
7622觀看次
字級
保險,有讓人一勞永逸的錯覺,就像以為帶傘就不會下雨那樣。圖╱Pexels

文/楊慧莉

一生中,難免遇上讓人措手不及、防不慎防的糟糕事。為了「保險」起見,讓人心安的各種保險業應運而生。不過,人們對於投保之事,始終有著難以言喻的矛盾心結。今天,就讓行為心理學家奧莉特幫忙解開這個結……

追根究柢
投保就可免風險?


奧莉特‧泰科辛斯基(Orit Tykocinski)擁有紐約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以色列赫茲利亞跨學科研究中心,擔任副教授。

奧莉特以行為心理學家見稱,對人們如何做出經濟性的決定,以及這些決定如何由直覺思惟、過去經驗、情緒和願望所形塑甚感興趣。比方說,她研究人類的投保行為,發現其中暗藏一種足以扭曲現實的神奇思惟。

當保險成為一種信仰

日前,奧莉特透過一場發人深省的公益演說,娓娓道來自己對保險的研究和親身經歷,讓人對自己的投保行為豁然開朗。

不過,她一開始也點出一般人對保險悻悻然的態度,「如果你想結束對話,就說你在研究保險,因為大家都對這種話題沒興趣。」但,對研究人類保險行為的奧莉特而言,那可不!

奧莉特發現保險之事既有趣,也很神奇,而史上有個人可以為這種神奇背書——他就是文學家卡夫卡。她引述曾在布拉格一家保險公司服務過的卡夫卡之語,「保險就像一種宗教,一種古老的宗教,它讓人相信,只要有了保險,就能趨吉避凶。」因此,根據卡夫卡的說法,促使人類買保險的動機與理性思惟無關,而是拜神奇思惟之賜。換句話說,人們有一種信念,以為只要買了保險,那些讓人擔心未來會發生的壞事,就會神奇的不發生。

奧莉特表示,這種想法完全不理性,就像有人相信自己只要帶傘,就不會下雨那樣。當然,有人怕車子被偷,於是保了車險,萬一真的發生,就可以降低衝擊,可拿著保險公司的理賠金,再去買一輛新車。不過,行為心理學家提醒,有保險,並不代表車子就比較不會被偷,不管有沒有保險,風險都是一樣的。

奧莉特‧泰科辛斯基(Orit Tykocinski)圖/臉書

有防備無後患的悖論

說到底,人們有那麼天真嗎?真的相信只要有保險,就沒風險?

對此,奧莉特表示,「就是如此,只是不一定有意會到。」她舉自己做過的一個研究為例。研究中,奧莉特要人們預估自己未來罹患疾病的風險,包括需要手術、物理療法或照顧等。他們也問另一組受測人員同樣的問題,不過有先問他們,「你們都有健保嗎?」當然,他們都有,因為以色列有全民健保。結果,這種提醒產生了奇效,讓他們覺得染病的風險降低了。

奧莉特覺得這很神奇,也更加印證卡夫卡所言。她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我們買保險,預防我們最害怕的事發生,而一旦有了保護設施後,就覺得不再有風險。」

奧莉特還發現,這種保護效果非保單獨享,其他的保護措施也有相同效果。她舉以色列人對伊朗軍事攻擊的態度為例。當她與團隊以電話詢問同胞關於「伊朗武力攻擊以色列的機率」時,受試人員覺得機率很高,且都憂心忡忡,但如果進一步問到「你有防毒面具嗎?」,攻擊機率隨即降低。

行為心理學家對此結果嘖嘖稱奇,表示,「事實是防毒面具除了對摧毀性極強的武器根本起不了作用,也不可能影響外國勢力在戰略上的決定。」

風險是如何消失無蹤

奧莉特提醒,保險頂多只是解毒,而非可讓人免疫的疫苗,並不會擋掉壞事,不會驅除我們所面對的風險,「只是一提到保險,解毒劑和疫苗之間的分野在我們心中就不見了。」

但,為何人們會錯把解毒劑當疫苗?行為心理學家將之歸因於「人們不善於理性評估風險」。她舉自己坐飛機前往演講地的切身經歷為例。她當時得決定自己要不要買旅遊險。理性上,她覺得自己應該有諸多考量,然後再做出決定,如旅險保單的費用、行李的價值、萬一真的丟失行李又要承受多少心理重擔等等。不過,她就像一般人,忙到無暇顧及,而且她也懷疑航空公司會坦白他們的損害統計數據。這時,她也只能從善如流,倚靠自己的直覺。

那麼,人們如何用直覺評估風險?奧莉特表示,我們會開始想像所害怕的結果:入夜的機場,一個人獨自坐著,而其他乘客都拿到行李,離開了,同時也明白自己的行李可能飛往他處;光是想到這種場景,焦慮就來了,然後再依據焦慮的程度預估行李走失的可能性,愈害怕,遺失的風險就會提升;而這就是直覺風險評估,其完全植基於心理和情緒層面,才會易受保險的神奇性影響。

按照這個邏輯,人們就會買保險,以降低焦慮,至少行李如果真的遺失就會有人開理賠單,因而獲得補償。此外,由於我們把保險聯想成安全、平靜、平和,一旦少了焦慮,就會覺得風險沒那麼高了,於是買保險,就直覺沒風險。

回歸理性
這樣投保就對了!


保險之所以與平和的心境有關,奧莉特認為是因為其英文字「insurance」的字根為「sure」,這個字是確認、沒有疑問的意思。而「保險」二字在中文裡,也有確保免於風險影響的意思。不管怎麼說,保險就是給人一種安心的感受。

此外,奧莉特也觀察到,保險業的商標上也都會表現出支持、保障的形象;一支大傘,是常見的標誌;而保險業的廣告也鮮少出現病患、損壞的手提箱等負面形象,其訊息清楚而明白:你有保險,一切都會順利。

保險業者的招術

「既然保險業有其心理理論基礎,從業人員想讓人買保險,也得從恐懼下手。」奧莉特說,「而這就是為何你花大錢買高檔冰箱,同個銷售員不久前才說產品有多耐用,但接著又要你買延長保固險。」

行為心理學家還舉了其他例子作為說明。像是,有些信用卡,你可獲得免費旅遊險,前提是你要打電話給業務員,但你一打過去,對方就會告知你,免費旅遊險,只涵蓋基本面,並不夠好喔!於是,你開始聽到一連串未涵蓋的保險項目,如火災、心臟移植、水災等,光是聽到這些,想像力開始無限發揮,焦慮也在攀升,卻忘了問自己,「我只是去巴黎,海嘯與我何干?」但只要你多付保險金,世界又太平了。

投保該避免之事

事實上,在奧莉特的保險研究裡,人們只要發現自己沒保到什麼,就足以扭曲對風險的認知。在一項研究中,她要人們想像以下狀況,然後評估各種風險:如果去旅遊,原本打算在機場購買旅遊險,但到櫃台時已準備登機,最後只能在未投保的狀況下痛苦上飛機。結果,比起有投保的人,這些人的風險評估都偏高。舉例而言,行李遺失率高達百分之五十、住院機率是百分之四十五、需要被解救的機率則有百分之三十一。

看到以上數據,奧莉特一時語塞,心想,「天啊,如果這就是你們所相信的,幹嘛還要出門呢?」但她也坦承,當然,搭機,沒買保險,是在賭運,有點像是保險單過期了,尚未更新續約……所以買了保險,心情恢復平靜。

買保險,讓人心情平靜,不禁讓人要問,這樣有何不好?奧莉特表示,心情平靜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可能保過頭了,「首先,如果去巴黎,還保海嘯險,就讓人啼笑皆非了。或是花很多錢避免一些小損失,像是有必要為了一個老舊洗衣機買延長保固險嗎?抑或是如果你回家檢視保單,可能會發現有些保險項目重複了,為了相同事件弄了好幾張保單。」

奧莉特坦承自己也曾重複投保。她認為這種行為可能讓人舉債,就算沒有,如果能把多投保的金額拿去用在讓人更愉快的休閒娛樂,不是更好?至少她現在就這麼做。

想安心旅遊,就買個平安險,但可別去巴黎,還加個海嘯險。圖╱Pexels

面對保險的態度

此外,奧莉特還點出買保險等同銷售安心的做法,對保險業者亦不利。怎麼說?她表示,保險公司都很清楚「道德風險」的問題,亦即當人們保了險,就會變得大意,可能不再檢視消防警報、開車開得更快等。簡而言之,人們的行為表現讓他們置身於更大的險境。而今,保險公司都意識到這部分了,認定我們就會表現那樣。由於如果真有意外發生,有人要買單,於是許多保單開始有自付額的部分,而這些錢自然是保單持有人自掏腰包。

奧莉特認為,自付額的部分確保了有些風險要由客戶自行吸收,不過根據她的研究,人們投保後的大意行為未必是因為有保險公司要買單,而是基於相同的神奇信念,認為投了保,就不會發生意外;損害不會發生,神奇思惟也不會受到自付額的影響。

那麼人們該從保險之事學到什麼呢?或是當如何面對保險之事?奧莉特的建議是,下次如果想買保險,就想想卡夫卡吧,問問自己,是否為了正當理由買保險?是否做出了一個明智的經濟性決定,還是只想取悅自己,讓自己心安?

至於保險公司,她則希望他們能考慮改變其訊息,別再販售那種神奇式的快樂,而是要在經濟合理性和負責任的前提下,鼓勵人購買保險。而若是碰到跟她一樣,也是研究保險的人,就不妨打開心房,多聽多學,讓自己受益吧!

出門旅遊,若擔心行李遺失,就該買個旅遊平安險。 圖/123RF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