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隆俊
記得念國小時,除了某位男同學有腳踏車代步外,其他同學都是赤腳上下學的──因為僅有的一雙布鞋捨不得穿,往往是到校門口時再穿上,應付學校的服裝儀容檢查。
住得愈遠愈要起得早,我家離學校有三、四公里之遙,算是最遙遠的,因此清晨五、六點就得出門了,接著,再沿路到同學家相揪一起上學。有時同學正在吃早餐,還須得耐心等一等,好處是,能分得美食共享,雖然大多是醬菜類,但正如台語所說的「無相棄嫌,菜脯根仔罔咬鹹」。同學們玩心很重,沿途打鬧嬉戲、採食野花野果,都是常有的事。
記得當時班上有位男同學,不幸患了小兒麻痺症,雖然可拄拐杖上下學,但長遠的路程對他而言,是極為辛苦又累人的事。於是男同學們商議後,決定輪流揹他,或是幫忙揹書包、拿拐杖。雖然他個子瘦小,但揹著一個人走石頭路也是挺不輕鬆的,更不要說遇上颳風下雨了。然而,同學們個個毫無怨言,就這樣一直到畢業為止。
當校方獲知同學們的善行義舉後,也曾經在升旗台前表揚我們,但同學們會這麼做,單純只是因為同儕間相互扶持的情義罷了。
自鄉下那所迷你小學畢業已半世紀多了,同學們各奔前程且大多已失聯,然而當年彼此融洽、和樂的氛圍,至今仍深深烙印於我的腦海中。不知同學們人在何方?是否都安然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