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去年國內痛苦指數創近十年來第三高。痛苦指數反映人民的經濟生活,也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數據。
但主計處同時說,今年下半年物價走勢,因去年比較基數高,漲幅可望「縮小」,也就是痛苦指數也可望下降,我覺得主計處又在玩數字遊戲。
因為,作為痛苦指數基準的失業率與通膨率,政府可藉比較基期不同,及以政策調整數據分母,使得失業率「降低」,通膨率「縮小」。
例如,四年前政府以短期型的就業方案,有效降低失業率,但隨著就業方案取消,失業率衝高,痛苦指數在九十三、九十四年就上揚;所以,主計處的比較基數預估,根本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
為何民進黨執政八年,民生痛苦指數即便經過各種「數據按摩」,仍屢創新高?答案就是施政能力不足。
國際原物料行情從二○○三年起漲,但政府毫無長期規畫作為,對提振內需經濟也僅停留在政策綁樁,也就是說,執政黨在經濟政策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顯現在施政上是「積極管理」通膨率與失業率數據,「有效開放」民眾現實生活的痛苦。
因此,痛苦指數代表政府的「失政」,造成人民生活嚴重的無力感,國民黨曾公布一份調查結果,有近八成民眾對總統大選的政策議題,最關心的是「民生」,這對照痛苦指數,就知道民心向背,這也提醒政客,「多民生,少政治」才是民之所欲。
王昱(台北市/行銷企畫)